垂暮不离亲,养老不离家,是大多数老年人期盼的养老方式。今年以来,合肥市通过新建或改造提升,打造具备“1+5+X”功能的养老服务综合体,让更多老年人在家门口安享晚年。
10月22日,记者从合肥市民政局了解到,截至目前,全市已经建成47家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提供养老床位1100多张,8个养老服务综合体被省民政厅评定为“省级示范性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综合体)”。
社区老人每天的“打卡地”
七旬老人郑某家住包河区滨湖润园小区,如今,家门口的包河区义城街道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已经成为老人每天的“打卡地”。
“除了一日三餐,我还可以在这里和朋友们一起聊天、做操、听戏、看电影,中午也可以在这里午休。”老人告诉记者,作为养老服务综合体的日托服务对象,老人每天早上七点多来到这里吃早饭,傍晚吃过晚饭再回家。“孩子们上班忙,我一个人做饭也不方便。在这里,吃饭、健身和娱乐服务全都有了。”
义城街道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于2023年4月建成投入使用,总共五层,建筑面积超过5200平米。二楼及以上,是养老机构所在楼层,设有100余张床位,房间内窗明几净、布置温馨,配置一应俱全。一楼作为公共活动区域,设有社区食堂、居民健身中心、中医理疗室等功能区。
值得一提的是,该养老服务综合体依托义城街道健康共同体资源,打造医养结合服务体系,提供健康管理监测、转介托养、远程诊疗等服务,满足老年人多层次、个性化养老服务需求。
提供养老床位1100多张
在“家门口”就近养老,是大多数老年人对晚年生活的期盼。社区嵌入式的养老服务综合体,可为社区老年人就近提供全托养、日间照料、就近助餐、健康监测、健身娱乐等服务,让老人在熟悉的社区就能享受专业的养老服务。
自2021年开始,合肥便试点建设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综合体。2023年,《合肥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修订中,将建设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综合体写入《条例》,从立法层面规范了养老服务综合体建设。
今年,推进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综合体)建设被纳入合肥市民生实事项目。
截至目前,全市依托社区已配建的养老服务设施、街道(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等,建成47家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提供养老床位1100多张,入住老年人超过650人,日均接待老年人超5000人次。
其中,合肥市包河区义城街道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合肥市庐阳区大杨镇清源社区为老服务中心等8个养老服务综合体被省民政厅评定为“省级示范性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综合体)”。
20家养老服务机构参与运营
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让更多老人实现养老不离家的愿望,合肥市正按照“1+5+X”的功能设计建设养老服务综合体,即开通1个智慧服务网,建设托养区、助餐区、日间照料区、康复护理区和便民服务区等5个服务专区,并开展X项居家上门服务。
在科学选址方面,街道按“就近便民”提需求,根据本街道内养老服务设施现状、老年人需求、养老规划等情况,提出建设方案。
区级按“服务网络”定选址。各区(开发区)根据街道方案,综合考虑社区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的有效衔接,以构建“15分钟生活圈”为目标,在现有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基础上,科学确定综合体的选址。
市级按“确保实效”审方案。市级依据老年人占比、数量、需求等情况,对区级选址项目进行逐个审核,加强建设过程调度,保证建成后可较好地发挥为老服务功能,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同时,积极引入市场竞争,鼓励优质的社区养老服务企业(社会组织)参与提供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鼓励县区采取分区划片、统一委托等方式,将辖区内社区养老服务机构打包交由居家养老服务企业(社会组织)运营管理,推动居家养老服务企业(社会组织)专业化、品牌化、连锁式发展,提升运营效率。
目前,合肥市养老服务综合体已经吸引了省内外20家养老服务机构参与运营。
合肥通客户端—合报全媒体记者 李后祥 实习生 刘逸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