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街农贸市场大改造,近期成为一个热门话题。这家位于古城核心区域、历经25年风雨的农贸市场,最近以“网红市场”的面貌再现。市民游客好奇打卡之余,这家网红农贸市场传递出怎样的信号,为文旅经济带来什么新变化?
面貌焕新唤醒游客热情
记者看到,东街农贸市场虽然格局和面积没有大变,但焕新后的摊位更加明亮,有一种古朴感。市场内一位杂货摊主告诉记者:“虽然还是以本地顾客为主,但游客光顾的比例确实上升了,尤其年轻游客的身影变多了,周末时会结伴来市场逛逛、问问。”他家的摊位放着各种榨菜、粉丝、香料,后排架子摆满了各种生活调料,一位年轻消费者正在挑选货物、称重打包。
开在市场转角处的“我家酥鱼”是今年7月入驻的,老板娘王雪冰感受到了游客的热情。“这两天一些东北老乡专程来我店里买酥鱼,自开业以来,南京、上海、杭州过来的游客数量不少。”王雪冰告诉记者,店里允许试吃,有时候本地顾客拿着酥鱼在窗口试吃,恰好被游客撞见,酥鱼的香气引游客好奇品尝,认可后便会购买一份带走。王雪冰说,小店生意让她惊喜,开业首日,卖了50斤酥鱼,次日卖了60斤。有时候一到傍晚就卖断货,生意丝毫不输她开在延安路上的老店。
比起一般的蔬菜、水产,游客来农贸市场更倾向于寻找绍兴“土货”,像酱鸭、酱扁鱼干、醉鸡等。“一方面是想品尝绍兴本地特色食品;另一方面是这些土货方便携带,有即食性。”王雪冰说,像自己的酥鱼店,虽然也有外卖服务,但年轻人更喜欢跑到线下来买,亲眼看着酥鱼炸得脆香,从锅中捞起,再用手端着品尝,那种幸福感不是点个外卖就能比的。“这也是游客探寻本地农贸市场的意义吧,像逛景点一样感受老绍兴的烟火气。”
游客的入场消费,和“网红农贸市场”所带来的眼球效应有关。来自无锡的游客黄百其与同伴逛完八字桥街区,正准备打道回府,无意间瞥见了市场正门的新装修。“古色古香的门面让我愣了一下,还以为是家饭店呢。”停留观赏之际,黄百其在入口处的“不老神鸡”店购买了半斤熟食,给当天的古城之旅画上了一个圆满句号。他说,“东街农贸市场和八字桥相距这么近,还将江南水乡的建筑风格延续到市场里,提升了我们游客的古城文旅体验。”
东街农贸市场内的中庭位置,有一处中式亭台,不少摊主午间靠着围栏休息。一位水产摊主认为,亭台也是一个休闲、交流的空间,“少设一处摊位,多留一处文化空间,能产生不一样的效果。游客逛累了可以在这儿坐坐,细细品味水乡风情、人文特色。”
农贸市场换赛道竞争
有人会问,东街农贸市场摊位费收费情况如何?记者了解到,改造后的东街农贸市场摊位费不增反降,降幅或超过10%。华丽大改造、积极引进新店、减少摊位费等接二连三的举措,让经营户感受到了市场管理方满满的诚意。
“和各行各业一样,最接地气的农贸市场也要紧跟时代,主动提升吸引力和竞争力。”市场入口处的“崇仁炖鸭”店主告诉记者,自己已经在这里开店20多年,一路见证着东街农贸市场的兴衰沉浮。他回忆,东街农贸市场人气最高时,是在东街夜市时期。当时聚集的人流从夜市向周边延伸,附近的店铺、菜市场自然也十分火热。2014年11月后,夜市取消,退市还路,交通安全、市容市貌明显提升,但东街的人气确实肉眼可见地下降了。最近,附近的市妇保院也搬迁了,再次转移了部分客流量。“好在东街农贸市场处于古城中心位置,周边有八字桥、周恩来纪念馆、鲁迅故里、沈园等景点,周围的老小区加起来也有几十个。妥善经营,人气会再次聚集。”
市场内一位海鲜摊主算是东街市场的“元老”了。在时代快速发展、业态不断更新的今天,他也感受到了传统农贸市场的经营压力。“大家买菜的渠道越来越多,线上有叮咚买菜、美团配送、微信预订等,线下有生鲜超市,一堆流动摊、自摆摊也分走了生意。”像东街的“马路市场”,从附近写字楼、商铺前到市场门口,一早就摆得满满当当,多为农户自产自销,省去了摊位费,价格更便宜。“在外面摊位买了,顾客基本不会走进市场。原先在市场内经营的摊主也有部分选择到外面摆摊了。”
记者了解到,东街农贸市场的价格在整个越城区不算便宜。比如一斤基围虾,东街市场与其他市场的差价可能达到10元。价格的差距来源于多方面,包括租金、运输成本、信息差等,与经营模式也有关。东街市场摊位的菜更多来自于农贸批发市场,比起“自产自销”模式占大头的市场,成本自然要高点。
“与其卷价格,不如换个赛道,走差异化路线可能突破农贸市场发展瓶颈。现在绍兴文旅融合发展势头良好,将市场与文旅结合起来,打造具有越城水乡特色的‘网红市场’,应该会创造无限可能。”一位摊主笑着对记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