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以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建设国内一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材料产业发展高地——
补链强链,培育“产业森林”
“十三五”以来,安徽省新材料产业蓬勃发展,年均增长20%。皖北地区新材料产业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和优势,目前拥有新材料规上工业企业达1355家,占全省的46.6%。
根据《皖北新材料产业集聚发展方案》,力争到2025年,皖北地区新材料产业规模和竞争力明显提升,产值规模突破3000亿元,年均增速保持15%以上,占全省新材料产业比重由20%提升到30%左右,构建国内一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材料产业发展高地,成为皖北地区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
培育一个产业,如同培育一片森林,关键要锚定目标,遵循产业发展规律,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要机遇,以“兵团式阵地战”为打法,集中资源要素等一切力量,加强“双招双引”和产业培育,尽快将“路线图”转化成“施工图”,“施工图”转化成“实景图”,加快培育一片枝繁叶茂、蓬勃生长的“产业森林”。
围“新”逐“链”,培育产业高地
一粒砂子的终极形态是什么?
走进蚌埠国显科技有限公司展示大厅,智能手机显示模组、平板电脑显示模组、车载显示模组……它们都来自于一种基础材料——石英砂。
“数字时代,显示无处不在。一块液晶显示屏通常由4块玻璃组成,最外面一层是高铝盖板玻璃,之下是触控玻璃,最下面两层是液晶显示玻璃,也称基板玻璃。这四层玻璃都实现了国产化。”蚌埠国显副总经理吴国伟告诉记者。
“2022年以来,我们还布局了新能源车载显示、大尺寸LED显示等新业务板块,未来3年主力产品销售将实现新的突破。”吴国伟坦言,发展的底气在于“背靠大树好乘凉”。
距离蚌埠国显约5公里的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总院(以下简称中研院)里,研发人员正在实验室埋头攻关技术难点。正是依赖于中研院这棵“大树”,蚌埠产的一片玻璃可以比纸薄,可以随意弯折,可以替代外墙发电,演绎出千变万化的精彩。
聚焦科技创新成果研发与产业化,中研院构建了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的国家玻璃新材料创新平台体系,推动安徽打造国家玻璃新材料“原创技术策源地”,并相继研发生产出超薄浮法电子玻璃、高世代TFT-LCD浮法玻璃基板、30微米柔性可折叠玻璃、铜铟镓硒发电玻璃、疫苗用中性硼硅玻璃管等众多“中国首创、世界领先”的原创性成果,实现全球高端玻璃技术工程占有率超65%。
目前,蚌埠市已培育新材料领域产值10亿元以上企业18家,集聚新材料产业规上企业363家,拥有新材料领域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9家、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5家、上市公司4家。
淮北市陶铝新材料和铝基高端金属材料基地是安徽布局建设的26个省级重大新兴产业基地之一。近年来,该市重点发展陶铝新材料、铝型材、铝板带箔精深加工等产业链,通过开展技术攻关、数字赋能、应用拓展等行动,实现新材料产业提质增效。
走进位于濉溪经济开发区的安徽亚明铝业科技有限公司数字化生产车间,只见一卷卷原料铝被送入腐蚀机,经打孔、扩孔、清洗等工序,应用于铝电解电容器专用材料的电极箔被制造出来。
“我们用的原料铝为电子用高纯铝卷,纯度达99.99%,研发生产的电极箔产品附加值高,按平方销售,市场供不应求,今年产值预计比去年翻一番,可达3亿元。”安徽亚明铝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蔡敏华说,铝电解电容器用电极箔是电子信息产业的基础材料,在5G通信设备、智能制造等行业具有不可替代性,目前省内仅有3家同类企业。
濉溪县聚焦铝基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深入推进“双招双引”,园区集聚涉铝规上企业56家,2023年实现产值161.46亿元,增长8.43%,形成了铝产业原材料供应链、铝板带箔产业链、铝加工件产业链等三位一体相对完整的百亿级产业集群。
濉溪县委常委、经开区管委会主任王永涛告诉记者,濉溪经开区优先发展铝箔产业,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同时向新能源汽车领域延长铝基产业链条,不断优化产业集群生态结构,精准引进一批产业牵动性强、带动能力大的好项目,力争到2025年形成再生铝、高端铝箔、动力电池箔等多个细分的百亿级产业园。
皖北新材料产业基础良好,创新发展势头强劲。目前已经形成了铝基新材料、硅基新材料、生物基新材料、精细化工新材料等9个集群及产业基地,拥有国家及省级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创新中心等新材料领域创新平台91个,多项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2023年产值增速超过10%,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创新转化,破解产业瓶颈
“创新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让更多新材料推广应用至关重要。”省发展改革委产业处负责人表示,皖北新材料产业“无材可用、有材不好用、好材不敢用”现象突出。比如碳纤维、金刚石、陶铝复合材料等特色领域的创新优势尚未转化为产业优势,未能转化为下游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企业产品结构单一,尚未形成规模化、成熟的应用市场。
该负责人表示,面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战略机遇,皖北各市县应充分利用南北结合区域优势和国家、安徽省对发展新材料产业的政策支持,在现有产业基础上,坚持市场需求导向,明确主攻方向和发展路径,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目的地进行补齐短板、升级产业和协同发展。
生物基材料是新材料研究领域的热点,其中农作物秸秆的高值化利用一直是研究的重点。安徽丰原集团经过多年的技术创新,成功攻克了纤维素酶解制糖等关键技术,使纤维素酶解得糖率提升到90%,掌握了秸秆制糖、混合糖发酵乳酸、聚乳酸等成套装备制作技术,打开了秸秆大规模工业化利用的大门。
丰原集团董事长李荣杰认为,近年来,秸秆综合利用率不断提升。但总体看,秸秆利用方式还处于直接还田为主、离田多元利用为辅的低值化发展阶段,其中原料化利用量不到1%,亟须向原料化利用高值化高效转型。
丰原集团形成的秸秆制糖联产黄腐酸有机肥技术,秸秆可以制成乙醇、聚乳酸等高附加值产品,剩下的副产品可以制成高效有机肥黄腐酸,真正将秸秆资源吃干榨尽,实现秸秆资源高值化利用。
在采访中,记者也发现,丰原集团在生物基新材料方面虽有明显的技术优势,但市场推广仍然面临困难。秸秆制糖制聚乳酸虽然环保,但是其目标市场主要是塑料替代品,相比塑料这一成熟材料,其生物质材料的成本优势不明显,替代的迫切性不强。对此,丰原集团积极开发农用地膜、墙体材料等产品,拓展下游应用市场。
壮大皖北新材料产业,需要从下游应用端寻求突破口。从合作的稳定性、产业规模、资金支持能力等方面看,引进新材料应用端的中央企业、民营龙头企业是皖北打破新材料产业发展瓶颈的选择之一。
加快培育生物质新材料产业集群,李荣杰建议,政府应坚持精准招商,抓住龙头企业、链主企业招商引资,系统梳理产业链上下游短板弱项,沿着产业链招商,比如招引服装、纺织龙头企业,尽快形成产业集群,营造良好的产业生态。
健全链条,构筑产业生态
循链而生、聚链而兴,是现代工业发展的基本规律。精细的产业分工,需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
位于苏豫皖三省交界的淮北临涣化工园区,原是从事焦炭、甲醇等煤炭粗加工的单一园区。近年来,园区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皖北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等重大机遇,聚焦先进高分子结构材料和精细化工产业,加强招商引资,延链补链,加快融入长三角分工协作体系,目前已形成电子化学品、功能助剂、高端药物中间体、高分子材料、新能源材料等五大产业集群,年产值200多亿元。园区入驻化工相关企业57家,其中23家来自沪苏浙地区。
安徽瑞柏新材料有限公司来自江苏泰州,主要生产乙酸甲酯、乙酸乙酯、甲醛等化工产品,2018年落户临涣化工园区。企业生产的胶黏剂纯度达99.99%,达到行业领先的电子级标准,可应用于锂电池电解液,产品远销欧美多个国家和地区。
“当时落户这里,主要看中园区产业链条完整,配套能力强。”瑞柏新材料公司总经理王辉告诉记者,“甲醇是我们主要的原料,园区内的临涣焦化可满足供应,蒸汽是我们最主要能源,园区内的中利发电可实现蒸汽直供。完善的上下游配套,显著减少了我们的运营成本。”
工业化分工越精细,对产业链依赖越高。王辉告诉记者,正在良性发展的瑞柏新材料继续延伸产业布局,计划上马醋酸加工厂,进一步向上游延伸。“醋酸是重要的原料,企业一年需要外购80万吨醋酸,醋酸加工厂建成投产后,可保障供应链稳定,进一步降低成本。”王辉说。
同在临涣化工园区的安徽碳鑫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乙醇生产企业,眼下同样产销两旺。“工厂一小时可以生产70多吨乙醇。”该公司生产管理部部长郭大方告诉记者,目前产品供不应求,年产能可达35万吨乙醇。
“园区与我们关联企业10余家,上游有焦化企业,下游也有几家招商引资企业以乙醇为原料。”郭大方介绍,企业进一步延长产业链,今年投资3亿元建设了附加值更高的乙基氨厂,未来几年还打算上几个项目,进一步向下游延伸,全面向精细化工进军。
产业集群式发展,关键要补齐短板弱项,延链补链强链。
淮北市铝基金属材料产业规上企业64家,但是多为加工制造,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还未有大吨位、高效率的挤压线。先进高分子和精细化工产业链,甲醇、乙醇下游产业链堵点还未有效打通,化工基础原料就地转化能力不足,化工企业所需的乙烯、丙烯、醋酸等化工基础原料外购量达45万吨/年,产业链的协作水平和抗风险韧性不够强。
为此,淮北市持续加强长三角、珠三角地区驻点招商,用足用活专业小分队招商、以商招商等有效手段,聚焦产业延链补链强链,聚力招大引强、招新引高。2023年,淮北市成功签约国轩新能源、铝制高端水泵、友嘉高端机床等近20个项目,同时加速布局铝热传输材料、动力及储能电池箔等产业。
“招商贵在精准,哪里薄弱补哪里!”蚌埠市发改委负责人表示,针对新型显示产业,蚌埠牢固树立“围绕龙头招配套、招好配套引龙头”的产业招商思路,围绕龙头企业,引进一批上游配套企业,实现延链固链补链;同时,着力引进手机、平板电脑、车载显示等行业内龙头企业或龙头代工企业,助推显示终端产业做大做强。
要素保障,优化产业布局
临涣化工产业园建园之初,也一度面临无人问津的窘境。淮北临涣化工园区党工委委员王程俊介绍,一方面由于园区产业不成体系,未形成集聚效应;另一方面,园区基建配套设施跟不上,难以满足企业多样化的发展需求。
近年来,临涣化工园区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建成区面积约7.35平方公里。同时,加强“双招双引”,招引江苏中旗、江苏瑞柏等龙头企业入园,累计签约协议总投资近500亿元,产业生态不断优化。作为安徽省化工产业重点市,淮北市正加快推动煤炭从基础燃料向工业原料转变,实现煤化工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
淮北市市长汪华东告诉记者,2023年,临涣化工园区获批扩区面积近1万亩,固废处置、浓盐水处理、工业互联网平台等软硬件设施完善,为产业链龙头项目落地留足空间。下一步,淮北市将坚持“四链”融合发展思路,实行“企业+产业+社会+政府”大兵团作战,打好组合拳,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先进高分子材料向新能源材料、电子化学品、医药农药中间体等高附加值产业延伸。
“打造皖北重点产业集群,关键是要坚持‘集团化’‘大兵团’作战。当前蚌埠新材料产业发展还存在体量不大、龙头企业不多等短板,我们将持续强化‘双招双引’,全面加强要素保障,加快推进项目建设,积极融入全省产业发展大局,为推动皖北全面振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蚌埠市市长马军说。
蚌埠市以重大项目为依托,引导企业向优势地区、重点园区集聚发展,推动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推进关联产业发展,增强产业配套能力,打造特色突出的硅基新材料、生物基新材料产业集群。
针对企业存在的工业用地指标不足、政府自持厂房不足、产业基金运用不力等问题,蚌埠市千方百计化解难题。支持省级以上开发区完善道路及配套管网系统,加大标准化厂房建设力度,加快环保设施提标,推进配套污水处理设施及管网建设,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健全领导牵头联系重大招商引资项目机制,为企业协调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重大困难和问题,动态跟踪,为企业审批、建设、生产、生活提供全方位帮办服务,全力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支持新材料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持续做大“基金丛林”规模,提升产业发展资金保障能力。
积木成林,久久为功。期待更多新材料企业长成参天大树,在皖北沃土育出一片片产业丛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