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长三角

首页>新闻频道>聚焦长三角

浙江如何做到科学应对“暴力梅”?

  浙江在线7月4日讯(执笔 吉文磊)7月3日,浙江省气象台发布消息,浙江于4日出梅。

  就在刚刚过去的6月,浙江经历了一场“暴力梅”——雨量大,入梅至6月29日,全省面雨量373毫米,位居历史同期第2,总雨量为近30年同期最多;致灾性强,各地上报地质灾害险情超65起,全省多条主要江河发生洪水,36座大中型水库超汛限水位。

  江河漫堤、道路被淹、房屋进水……面对罕见的集中降水,浙江交出了自己的答卷——截至7月2日,全省未接报重大灾情险情,无人员伤亡。

  这是如何做到的?

  科学调度,新安江水库泄洪两天从1孔开到7孔

  与时间赛跑如何更有底气

  汛情来袭,风险研判快一步,群众的安全就多一分。

  “8时50分,兰江兰溪水站水位为30.32米,洪峰顺利通过!”6月26日,听到这个消息,浙江省水利厅水旱灾害防御处陈志刚长舒一口气,提早发出的水库错峰调令起作用了。

  富春江段上承兰江、新安江、分水江洪水下泄,下受钱塘江潮水顶托。想要减轻富春江段的防洪压力,就需要统筹流域内多个控制性水利工程。当天,省水利厅连续发布3份调度令,新安江水库先后调整至5孔、3孔泄洪,分水江水库关闸拦洪,为兰江洪水错峰让道。

  泄洪,是门大学问。何时开闸、开几孔,与上下游、雨水情和水库设计息息相关。今年,浙江防汛工作提出“早动、快动、小动”,这就要求水利调度预判更早、行动更快,做好提前量。

  6月23日9时,新安江水库水位达104.23米,尽管距汛限水位106.5米还有2米多,但面对持续上涨的水位,依然做出开闸泄洪的决定。14时,水库开启1孔泄洪,随后又开闸增至3孔、5孔。

  6月24日22时,考虑到水位猛增和下游河道承受能力,水库增开至7孔泄洪,共腾出库容5.5亿立方米,为后续调度争取了主动。

  从1孔到7孔,短短两天时间,新安江水库调控又早又快,从容应对。而这样的场景,不只发生在水利调度工作中。

  6月的省防汛防台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夜晚灯火通明。气象、水利、自然资源等相关部门汇聚一起,每天24小时联合值班,举行3次联合会商,只为精准及时做好预报预警工作。

  预报预警是防汛的第一道关口,其最大的价值是“早”——对风险早发现、早识别、早应对。近年来,浙江坚持以预报预警为令,构建了防汛防台“1833”联合指挥体系和直达基层的“135”叫应叫醒机制(1分钟内视频连通,3分钟内通知值班领导,5分钟内到岗到位应答)。这些举措让防汛工作不再被动,有力指导了各地面对雨情汛情变化,果断采取措施,精准应对。

  一场“有准备的仗”由此开打。

  6月22日夜间,浙中北迎来新一轮强降雨,部分地区出现暴雨和大暴雨。当晚20时,省防指将防汛响应等级提高至Ⅲ级,并于6月23日10时针对杭州、衢州地区将地质灾害响应等级提升至Ⅲ级。

  黄色暴雨预警、红色山洪灾害预警、橙色地质灾害预警……一条条预警信息迅速抵达基层。6月23日,联合指挥部下发了7份提示单和8份管控单,叫醒县长、常务副县长、县级防指办主任3个关键人数十次。

  以预报预警为令,各地立刻行动。在杭州,当地针对新安江水库泄洪,梯次制定人员转移方案,关停A级景区23个、旅游项目126个;在嘉兴,水利部门加强水利工程调度,三天预排预泄1.59亿立方米,全力降低河网水位;湖州聚焦董岭、大溪、茅山等9处易孤岛区域,预置布防56人、9台发电车(机),扎实做好应急处置准备……

  “汛情复杂多变,但防汛是一场科学、有序、高效的战斗。”省防指办、省应急管理厅防汛抗旱处处长梁威表示,正是提前提级的预报预警机制,让重要力量部署在关键环节,也让浙江牢牢把握住了防汛主动权。

  锣声响起,20分钟31户88名村民全部转移

  人员转移如何确保安全

  “不死人、少伤人、少损失”这是历次防汛工作的主要目标,其核心就是做好人员避险转移工作。这是最管用的一招,也是每年汛期浙江花最大力气的工作之一。

  “山洪来了!大伙赶紧起床!撤离到安置点!”6月15日凌晨4时30分,庆元县龙溪乡西溪村山洪来袭,为了尽快转移群众,坚守在河道旁一夜没合眼的乡干部吴其锋、林锋赶紧一边跑,一边敲起锣,用这个“土办法”叫醒村民紧急撤离躲避。

  “山洪只要没过桥洞,村民就必须撤离了。”吴其锋说。就在锣声响起的那一刻,本就绷着根弦的乡村干部、民间救援队立即根据预案,前后仅用20分钟,全村31户88名村民全部被转移到了地势较高的避灾安置点。

  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这几年,浙江始终要求“三个转移”——风险隐患点必须全部转移;不是风险隐患点但出现异常情况必须全部转移;没有绝对安全把握的地方必须全部转移,尽最大可能把受灾隐患消除掉,保护群众生命安全。

  “现在雨还是很大,大家不要随意出门,有什么需要直接和我们村干部说……”6月24日,在淳安县威坪镇三洲村的避灾安置点,村党总支书记王小江贴心叮嘱转移的村民。安置点内物资配备充足,床铺、被褥、风扇、空调、饮用水和食品等生活用品一应俱全。

  群众利益无小事,除了转得主动,也要转得平稳、转得安全。威坪镇相关负责人介绍,针对行动不便的村民,工作人员提供送餐上门服务;针对老人群体,组织了专业医疗人员提供健康体检。这些举措,只为增强村民安全感,真正让群众“愿意留下”。

  从路线安排、安置地点,再到服务保障,防汛救灾过程中,广大党员干部的身影出现在一个个转移环节中,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带领群众转危为安。根据省防指统计,汛期,全省累计转移7.59万人,成功避让地质灾害20起,避免109人可能因灾伤亡,特别是在钱塘江流域洪水中,建德市转移5260人、桐庐县转移822人、富阳区转移5985人,安置保障措施全部落实。

  无人机空运助阵应急抢修,“孤岛”一天恢复通信

  应急处置如何坚决落实到位

  今年汛期,我省气象灾害偏重,江河洪水之“猛”、次生灾害之“危”,要做好应急处置,离不开联合救援机制。

  6月15日,庆元县五大堡乡的杨楼、东半、坑头3个村通信光缆受损,与乡里失去联系,一度成为“孤岛”。

  一夜无眠,乡政府在次日一早便迅速行动:联系百山祖国家公园庆元保护中心刚组建的无人机管护队——“百山神鹰飞行队”,用无人机给村子空运各类充电设备;组建一支临时应急队,徒步给3个村运送汽油。同时,对接供电、电信、移动等部门尽快进村抢修。当天,多部门救援之下,光缆修复,3个村恢复公网通信。

  五大堡乡的故事不是个例。此次防汛抗战中,各方救援力量及时出动,成为防汛救灾的关键依靠。

  在余杭,当地构建一支西险大塘应急救援队备勤力量,涉及水利工程抢险、水上救援、医疗急救、供电抢险;在临安,4支社会救援力量下沉至各镇街一线,及时帮助处理路面积水、土坡塌方、捕捞鱼人员劝离等应急处置;桐庐富春公益救援中心积极投身防汛抢险,队员累计出勤116人次,备勤226人次, 转移受困群众400余人。

  把防汛救灾工作做细致做充分做到位,各部门依托自身优势,参与其中。此次汛情中,交通部门及时指导停运客运班线,开展受损桥梁、地质灾害隐患点和防范区复核评估工作;自然资源部门派专家驻守杭州、衢州,开展地质灾害技术支撑服务;农业农村部门协调农险机构开通理赔绿色通道,助力恢复农业生产。

  防汛是一场大考,它不仅检验了一个地区对自然灾害的应对能力,更是对政府应急管理体系和民众防灾意识的全面考验。“打一仗进一步”,今年的梅汛,浙江真正实现了“不死人、少伤人、少损失”这一目标,而这些宝贵经验,也为下一次浙江应对灾害挑战提供了更多智慧。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636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