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行动,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重要论述的实际行动,是全面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的重要举措。
近日,《亳州市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实施意见》印发。实施意见明确,全力建设“一都一区一基地、一城一市一中心”,加快打造百万人口现代化大城市,实现“皖北走前列、全省靠前站、全国有位置”,努力走出新时代城市高质量发展新路,以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引领和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让创新成为城市新名片
全面推进省级创新型城市建设,突出抓好创新驱动发展行动,强化创新主体培育,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倍增”、规上重点制造业企业“两清零”行动,力争高新技术企业突破65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1500家。
培育壮大主导产业集群。以亳州市皖北四大重点产业集群建设为统领,按照“龙头企业——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生态”发展路径,做大做强现代中医药、白酒及保健酒、高端绿色食品、文化旅游4大主导产业,培育壮大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轻纺服饰、新一代信息技术6个超百亿级产业。
争创国家级创业型城市。擦亮“亳州老乡,请您回家”创业品牌,持续开展助力青年学子创业活动、创业亳州大赛、创业亳州优秀项目及人才评选等专项活动,开展“创业亳州训练营”“未来新亳商特训营”,打造“创业亳州”独特IP形象。加快打造区域性人才高地,创新人才引进方式,开展靶向引才、柔性引才、飞地用才等,完善与沪苏浙区域人才双向挂职机制,做好人才入编、随迁配偶安置、子女入学等服务保障。
提高城市外向度,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质量建设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深化与沪苏浙城市合作园区共建,每个省级开发区与沪苏浙等发达地区城市至少共建1个合作园区,加快建设上海市工业综合开发区东方美谷亳州产业园。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入实施《亳州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亳州市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十条举措》,以更高的标准、更大的力度,全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构建社区一刻钟生活圈
推进公共服务优质发展。提升教育质量。实施学前教育普惠保障、义务教育强校提质、普通高中内涵建设专项行动,改善县级普通高中基本办学条件,建强校长、教师、教研三支队伍,积极争取省内外优质教育集团来亳合作办学,着力促进优质教育资源规模扩大、公平共享。
创建新型城市功能单元。将社区现代化作为城市现代化的重点,在城市社区公共空间嵌入功能性设施和适配性服务,推进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家门口延伸,让家门口的服务更加完善、更有质量,打造城市“温馨单元”。实施城区街角路口小块地弹性出让或出租机制,打造小书吧、小酒吧、中药奶茶店、元宇宙体验馆、VR体验馆等小而优的高品质新消费应用场景,提升社区服务品质,构建社区15分钟生活圈。
营造舒心宜居生活环境。完善“市场+保障”住房供应体系,积极推进棚户区改造和老旧小区改造,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积极争创全国园林城市,实施公园绿地系统规划和居住区绿化品质提升指引,持续提升绿化管养水平,建设和改造提升城市绿化面积150万平方米、绿道12公里,新建街头游园24个、口袋公园24个。
另外,实施意见提出,要高标准建设国家碳达峰试点城市,加快建设高品质文化旅游强市,推进安全韧性城市建设。
中心城区开发强度分区管控
优化市域城镇空间布局。根据《亳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要求,锚定“六一战略”目标定位,以市中心城区为市域发展主中心,涡阳、蒙城、利辛三县县城为副中心,加快构建“一主三副,一带多点”的市域城镇空间格局。
科学确定城市定位。围绕打响城市品牌,做大做强现代中医药、白酒及保健酒、高端绿色食品、文化旅游4大主导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轻纺服饰、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加快建设世界中医药之都、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华夏酒城、文化旅游强市、省际毗邻区域中心城市,中心城区常住人口突破100万。
实施意见提出,要加快打造省际毗邻区域中心城市;以城市体检引领城市更新,以城市设计为主导,实施中心城区开发强度分区管控,通过河道整治、廊道连通、微小空间更新等手段,塑造优美、安全、舒适、共享的城市公共空间;打造城市治理“亳州样板”,加快推动城市建筑、道路桥梁、园林绿地、地下管廊、水利水务、燃气热力、环境卫生等公共设施数字化改造、智能化运营。
实现城市内涵式增长
实施意见明确,将城市建设投入产出作为一个系统工程,通过优化开发时序、项目组合、资源配置、经营模式,不断提升城市能级和投资回报,实现城市投入产出良性循环和内涵式增长。实施交通、生态、环境导向的综合开发模式,坚持市政设施和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适度先行,坚持产城融合发展,提高片区开发投资整体效益。在基础设施、城市更新、片区开发、信息化建设和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等领域,探索项目整体打包、平台化运作、规模化运营,提高项目整体投资价值。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服务费价政策,优化特许经营权出让方式,健全合理回报机制。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研究和探索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探索发挥城市空间资源作为城市运营发展的“蓄水池”作用。严格控制城市开发强度,严禁违反规律大干快上、盲目铺摊子,严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同时,优化政府投资结构,政府投资聚焦城市功能品质短板弱项、关键变量,重点保障交通市政等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社区建设和社会治理等公益性、准公益性项目。
激活社会投资,在城市更新和片区开发、市政设施、创新生态、公共服务、智慧城市等领域,主动策划一批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急需的重大项目。
每年发布评价报告
推动县城高质量发展,加快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促进县城产业配套设施提质增效、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环境基础设施提级扩能。
强化功能导入,结合自身实际和重点场景谋划推进情况,在规划引领、城市评价体检和科学论证基础上,建立需要省级支持的功能导入需求清单。
加强案例指导,鼓励实践探索,及时发现总结市内外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活力的成功案例。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智库等智力资源作用,深化城市功能品质活力理论和实践研究。
开展效果评估,根据省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年度评价指标体系,市直有关单位各负其责,及时掌握工作进展,定期交流工作信息,联合开展效果评价,每年发布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评价报告,指导各县区准确查找短板弱项,通过定向发力、精准施策,持续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增强城市发展活力。
集成创新政策,加强现有政策集成,定期梳理省内兄弟城市、沪苏浙城市出台的新政策新举措,结合实际转化创新,形成系统完备、有效管用的“1+N”政策体系。(记者 曹晴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