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镇江,一场静悄悄的招商模式创新正在发生。镇江经开区招商团队用一张要素匹配图,将杭州拱墅区的总部经济与当地的制造细胞重组,瑞莱体外诊断试剂及配套仪器研发生产基地项目正跑出“双城记”的加速度。
两地通过要素对比发现,拱墅区受限于土地因素,主攻总部经济,镇江经开区具备园区、物流以及高校专业人才等资源,这恰好与拱墅区“研发在杭、生产在外”的需求形成“榫卯结构”。
这种基于产业要素的精准卡位,让两地摆脱了“非此即彼”的零和博弈,通过精准匹配形成共生型生态,转而形成创新链与产业链的齿轮咬合。这也折射出长三角产业协同发展的深层变革。
如何实现从“抢项目”到“配要素”的转变,让要素匹配成为新质生产力?更深层的变革在于区域竞合逻辑的重构。
在高质量发展阶段,区域竞争力不再取决于单个城市的“肌肉量”,而是整个城市群的“神经反应速度”。这样的协同发展,并非简单的产业转移,而是基于要素禀赋,构建起“你中有我”的共生关系。
一是形成类似集成电路的嵌入式协同。杭州拱墅区的研发中心如同芯片设计部门,镇江经开区生产基地则化身晶圆代工厂,两者通过政策总线实现数据互通、资源共享。二是形成溢出效应。双方在各自项目招引过程中就开始资源共享,由此催生两地关于AI医疗的新合作,进而产生了“1+1>2”的协同效应。
从表象来看,杭州将生产环节交给镇江,让渡了GDP数据,实则腾出空间聚焦更高附加值的研发设计;镇江承接产业转化,不仅获得制造环节价值,更通过“创新飞地”反向滋养本地研发能力。双方在动态平衡中实现共同进化。
基于区域竞合逻辑的重塑,招商思维自然就理顺了:不再是你争我夺的零和博弈,而是通过精准的要素重组,成为创新共同体中不可替代的模块。这种"榫卯式"发展思维,或许可以破解区域同质化竞争的问题。
传统招商如同“相亲大会”,各地争相展示自身资源、政策优势,却往往陷入同质化竞争的尴尬。因此,精准匹配的背后,需要招商团队的专业化蜕变。当招商人员从“政策推销员”转变为“产业诊断师”,通过能力迭代实现从“拼政策”“抢项目”到“配要素”“谋共生”的转变。他们手中的PPT不再是招商手册,而成为连接创新链与产业链的转化器。
当我们学会用显微镜找小切口、用望远镜看大协同,项目招引工作或许可以跳出同质化竞争的内卷,使得产业要素按照规律,有序排列、自由流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朱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