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
日前,市规划部门对《扬州市南河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公示并征求社会意见。南河下片区和此前的“双东”片区一样,是老扬州耳熟能详的地方,也是扬州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历史街区。这也将是扬州继“双东”之后,古城保护改造又一重大工程。相关规划与保护整治如何推进?我市此前对老街的保护与整治有哪些经验?这片在扬州历史上曾举足轻重的街区,如何实现它的“复兴”?
具体做法
南河下片区如何保护与改造?
不大拆大建,
保证原住民居住
效仿丽江,打造民居式客栈
《扬州市南河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公示后,市民对南河下未来的发展十分关注。该片区将如何保护与改造?日前,记者对规划、城建等相关部门进行了采访。
总体原则
尽量保证原住民居住
“扬州要打造‘世界名城’,特色就是老城的保护与改造。”市规划局管理处副处长张月龙告诉记者。此前,我市曾对东关街历史文化街区等其他老街区进行过保护改造,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南河下是扬州最大、也是最有特色的老街区,不仅要加强对其传统风貌的保护,也要尽量保证原住民的居住。”张月龙表示,此次保护规划方案,主要是以保留众多建筑精美的盐商住宅及会馆等为依托,以展示和体现扬州盐商文化的特色;与此同时,重点打造何园周边的旅游项目,增加客流量。
不大拆大建,以保护为主
“该历史街区区别于其他老街区的是,它的保存较为完善,特别是盐商住宅、会馆等。连湖南会馆、岭南会馆面前的石板路,保存得都很完好。”张月龙介绍道。
据悉,南河下历史街区所包含的文物保护单位有32家,历史建筑有109个,古树木也有若干。
由于该老街基本都保存着原来的风貌,因此,此次进行的保护规划,主要是对其进行古文物建筑和老城区风貌的保护规划,无需大拆大建。
“对该规划方案仍有许多具体事宜,我们将很快进行讨论,先进行一系列的调研,再进行进一步具体方案的拟定。”张月龙表示。
目前进展
部分游线、古迹修缮已完毕
规划部门介绍,此次南河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的期限分为近期和远期,近期从2010年至2015年,远期从2016年至2020年。目前,已经理顺大武城巷、丁家湾到何园的旅游线路,小盘谷、岭南会馆已修缮完毕,其中,小盘谷采用跟企业合作方式,引入企业资金,里面一部分已作为企业会所对外开放。另外,广陵路、甘泉路的沿街整治目前也接近完工。
除此之外,近期整治规划内容还包括:结合南通东路的改造与更新,对南河下进行保护和整治;结合古运河申遗,修缮廖氏盐商、周氏住宅和许氏住宅;完成徐凝门路沿街整治;完成湖南会馆和何园北游客服务中心的建设;完成街区内环卫设施的改造。
而远期整治内容也已有了大致规划:完成街区所有文保单位和历史建筑修缮;完成街区街巷的整治工作以及公共厕所改造和提升;完成公有住房的保护、修缮和改造;其中,重点地段包括苏唱街整治、新大树巷的改造、广陵小学的搬迁、渡江路沿街整治、广陵路和渡江路游客服务中心的建设。
通过故事传说串联各街巷
规划部门表示,南河下历史街区是老城区居住面积最大的街区之一,也是扬州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街区之一,此次对于南河下历史街区的规划,主要研究如何从居住角度保护和利用好街区,为其他街区保护利用提供成熟经验。据悉,后期具体的保护方案,进一步修改完善后将报审。
“接下来,我们将进行进一步深化、细化街区内的绿化、公共基础设施的规划。”市规划局工作人员介绍道,将在该街区补种一批名树古木,以增加绿化的休憩功能;理顺各类杆线,完善公厕、消防等设施,保证老街区的消防安全情况;完善路网结构,做好慢行交通规划;同时,科学设置人行和非机动车等慢行交通体系。
不仅如此,规划人员还提出,对南河下历史街区的保护和利用也可通过故事、传说等文化载体将文保单位通过街巷相互串联,同时结合时机适当穿插文化创意产业、餐饮等兼容功能,从而便于旅游线路打造。
特色创举
欲打造民居式客栈
如今,在南河下,扬州首个老城区低碳社区示范项目正在建设。在这里,未来房间不用装空调,房间里照样四季如春;阳光和雨水都能被存储,成为居民日常生活的能源,净化后的雨水可洗脸,路灯用电不付钱……该项目的推进,大大方便了老城区的居民。
昨天,记者在市规划局管理处了解到,除了低碳社区之外,他们还准备在南河下打造民居式客栈。“通过规划引导着力改善原住民居住条件,同时挖掘、利用街区资源,增加民居客栈,形成有较大规模的特色客栈区,引导外地游客的聚集,借此增加原住民的财产性收入。”张月龙表示,“云南丽江的古街具有浓郁特色,而它街道的美感就在于它的‘人气’,我们也有意愿打造类似的‘民居式客栈’。”
见习记者 薛舒文 陆扬
居民用上液化气、太阳能,告别炭炉、痰盂
文化里:老街民居改造“样板”
“寻常老屋人宜居苔草绿宁静,宁静小巷文化里翰墨香寻常。”这是“双东”历史街区文化里23号黑漆大门上的一副对联。
这副对联完整描述了文化里绿色、人文、宜居的生活。5年前,文化里古巷进行了整治改造,中德合作的“生态民居样板房”也同年奠基。从那时起,文化里百姓不但住着古色古香的老屋,还使用上了太阳能热水器等。当年底,说唱《文化里的新生活》还登上联合国的舞台。
“回文联”道出古巷新生活
“要想了解文化里的居民生活,先看看我家门上的对联。”文化里23号的主人吴德祥开门见山地说。
据吴德祥介绍,“寻常老屋人宜居苔草绿宁静,宁静小巷文化里翰墨香寻常。”是他请朋友写的,是一副“回文联”,不但中间巧妙地嵌进了文化里、宜居等字词,明眼人还能一眼看出其首尾相接的宁静与寻常两词;更妙的是,这副对联随便抽出什么字词,还能另外组成对联。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联里的极致,因此,每有游客前来欣赏,他都要介绍一番。
今年70岁的吴德祥,5年前也参与了老屋改造。他告诉记者,他家的房屋已有上百年历史,原来破旧不堪,改造过程中,秉着修旧如旧的原则,他将窗户换成了格子窗;大门也使用对开门;原来地面上的下水系统非常好,就是地面破损严重,那一次也进行了路面改造;改造时最现代化的是他家搞了个卫生间,改变了每天倒
古巷居民也用上浴霸
“我家就住在‘生态民居样板房’前,也是最早参与整治改造的民居,我妈妈因此也经常上电视、报纸,成为扬州名人。”文化里19号的徐俊华说。
昨天上午,记者来到文化里19号,77岁的徐宝山和79岁的毛秀珍老夫妻俩与二女儿徐俊华,正坐在院子里聊天,徐家的院子是文化里最大的一个私人院子,院子中间有一棵树冠很大的
树,是炎热季节纳凉的好地方;院子里除北面正房外,西边还有几间厢房;最南面则是厨房、卫生间;从正房到厨房,雨天淋不到雨,因为一溜边安装了“阳光板”。
据毛秀珍大妈介绍,她打开后门就可以看到“生态民居样板房”,体会到“样板房”的优越性。当年民居改造,改变了古巷人家的生活方式,如她家的厨房原来是间小披棚,用的是煤炭炉,改造时建了大厨房,使用上了钢瓶液化气,还安装了抽油烟机,一举消灭了每天古巷生炭炉烟雾缭绕的现象。
“最值得一说的是我家的卫生间,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隔断里装了浴霸,就是在冬天,我与老伴也不要出家门洗澡,这省掉了儿女们的担心。”毛秀珍说。
“古巷用上液化气,告别炭炉家家喜,马桶送进博物馆,留把马刷给子女。”这是当年文化里居民自编自演的说唱节目《文化里的新生活》里的片段。居民们告诉记者,原来大家还抱怨老城区住房破旧、生活不方便,自从改造后这么多年,居民们再也舍不得离开这个地方了。
通讯员 李华 记者 刘峰生
现状探访
现在的南河下街区什么样?
古味十足,部分老宅待修缮
居民盼整治时留住老街感觉
南河下街区,位于扬州老城区南部、古运河畔,区内现存花园巷、南河下、丁家湾等老街古巷。南河下街区范围大致为北至广陵路,南至南河下中段及花园巷一线,东至徐凝门路,西至傅家甸、渡江路一线。昨天下午,记者对这一带进行了走访。
古味十足
居民希望留住老街感觉
漫步青砖铺就的街头,老井、砖雕门楼、古树随处可见,古宅遗迹俯仰皆是,众多保存完好的盐商宅第和会馆,伫立在小道两旁,似乎沉默不语,但其实却有讲述不尽的故事。
古老的木门、木门上同样是上了岁月的铁锁、依然沿用至今的古井、一眼也望不到头的青砖小路、生炉子时飘在空中的烟雾,这些构成了南河下居民的生活画面。“咱们这虽然老,但老地方有老地方的味道。”一位老大妈的话对这里的生活作了概括。
“在这活了半辈子了,过得挺舒坦。”“您不希望,居住的地方条件更加好一些吗?”记者随后问道,“希望啊,但是希望开发的时候还能留住老街的感觉。”
民风淳朴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记者本是想寻访南河下低碳社区的项目部,不想却被这小巷给弄晕了,便求助路边红叶理发店的店主王女士。本希望她能给指指路就行,但听完询问后,王女士一定要亲自带路前去。
“小伙子跟我走,可别跟丢了。”一番左弯右绕后,来到目的地。她还像是叮嘱般地说道,扬州城老巷子多,弯弯绕绕,时常会迷路,“但是,这也是咱老城区的特色。”
一路走来,这里的门大多都是关着的,“一般睡觉都蛮早的,”路上闲逛的李大爷告诉记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对对就是这么个说法。”李大爷爽朗的笑声格外亲切。
急待修葺
一些古建不同程度损坏
湖南会馆的砖雕门楼高高耸立,时至今日也可以看出旧时的恢宏,但细心的人会发现,会馆门栏已经断裂,还有许云甫住宅、贾氏庭园、平园等多处盐商住宅庭院大多都杂草丛生,残破不堪,需要尽快修复开发。
记者行至一幢二层小楼处,屋主人开窗倒掉废水,在这期间,记者看到他将水倒在一个铁皮箍成的漏斗中,再顺着铁皮管道流入地下。“老城区的下水系统都不太好。”屋主笑着向记者解释道。在一间公共厕所内,记者还发现,这里的小便池是由一个个木桶拼接而成。
“听说我们这里要保护整治了,特别期待,希望能够好好整治一下,改善我们的生活环境。”一位居民感叹。见习记者 薛舒文陆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