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

首页>地方频道>扬州>文化

扬州大桥列第七批省级文化名镇 明清建筑至今仍在用

  中国江苏网9月6日讯 近日,江苏省第七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公布,我市江都区大桥镇以第一名入选。市城乡建设局村镇保护处负责人介绍,大桥镇迄今仍保持着布局完整的大桥条石古街和众多明清建筑、名胜古迹,并已开始谋划条石古街风景旅游区开发项目,有望冲击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其实,扬州境内曾逐渐形成近50座繁荣古镇。

  星罗棋布

  扬州境内曾有近50座古镇

  历史上,扬州是一个名镇名村集中的地区,是最早接受中原文明辐射的地区之一,也是古九州之一。吴王夫差筑邗城、开邗沟,经秦汉至隋开凿京杭大运河,进一步促进了扬州的文明进步,而扬州境内的一批古镇,也大都因河而兴。这些乡镇在历史上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也为扬州的文化积淀起了很大作用。但由于建筑材料多为砖木结构,不易保存,且受战争、自然因素影响,比较完整的古镇和古村已渐稀少。

  市城乡建设局村镇保护处的赵俊生专家介绍,隋唐以后,大运河贯通南北,漕运、盐运迅速发展,扬州境内逐渐形成近50座繁荣古镇。这些集镇大多成为当地政治、经济、交通、文化中心。然而半个世纪以来,运河多次改道,特别是长江以北的运河两岸变化,堪称沧海变桑田,有些古镇已寂寂无闻。

  各有特色 射阳湖镇最古老,始于秦汉

  赵俊生专家介绍,从北向南次第排列的古镇是扬州境内散落的明珠,它们各有特点,在历史上曾有着重要地位。

  最古老的镇当数宝应县射阳湖镇,在秦汉推行郡县制时就开始设县。古射阳县前后存在近600年,现存“九里一千墩”汉墓群、古邗沟故道和新石器时期遗址等。

  保存文物最多的古镇是邵伯镇,春秋时期,周公、召公共同执政,东晋谢安又被比为邵公、邵伯,他退居广陵后,对此地居民多有恩泽,当地人便称此地为邵伯。邵伯镇位于大运河边,地理位置极为重要,抗战时期,邵伯曾称市。一代散文大家朱自清的父亲就曾在邵伯为官。

  大桥镇仍有着最为繁华的老街,保持着布局完整的大桥条石古街和众多的明清建筑、名胜古迹,而且至今仍在使用。

  瓜洲镇,曾是管辖人口最多的镇,最多时达30万人。瓜洲地处长江北岸、古运河入江口,是历代联系大江南北的咽喉要冲,素有“江北重镇、千年古镇”之称,唐代高僧鉴真从这里启航东渡日本,民间传说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独一无二 古镇类型和建筑呈现多样化

  市水利专家徐炳顺曾行走京杭运河,对里运河和江南运河两岸古镇差异,作出深刻思考。

  里运河与江南运河相邻,但古镇差异较大。江南水网如织,古镇发育成熟;里运河地处南北文化交界,古镇形态兼收并蓄,古镇类型和建筑存留呈现出多样化特征,这是它们独一无二的保护价值。

  作为线性的文化遗产,里运河古镇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其历史信息具有强烈的连续、叠合与相互补充性,商业、通讯、市政等系统均相当发达。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有组织传递信息的国家之一。邮驿被视为“国之血脉”,平均25里一处,广泛分布在高邮、邵伯、淮阴等古镇沿线,直抵山东和湖南诸省。这里还拥有值得骄傲的高质量的近代产业建筑。1933—1937年,民国政府推进导淮入海工程,利用庚子赔款连续修造了邵伯船闸等3座里运河船闸。

  有关人士认为,政府应将保护古镇像小城镇建设一样投入,保护和利用好古镇风貌,凸显各自特点,可以解决千篇一律的难题。

  而目前,无论政府还是民间,对保护和利用古镇发展旅游业,意见空前一致。有关人士认为,扬州古镇的特点适合发展特色旅游,像风景名胜茱萸湾、历史古迹瓜洲渡、观光农业宝应荷藕等。古镇发展旅游业一定要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发。

  记者 姜涛 实习生 李沁雯

  延伸阅读

  扬州古镇知多少

  ■宝应县

  汜水镇 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始用“汜水”名。

  曹甸镇 东晋时(公元400年)建成定善寺。隋唐时名楚州(楚甸);宋理宗时始立淮安郡城。

  射阳湖镇 扬州境内最古老的镇。

  ■高邮市

  菱塘回族乡 位于高邮湖西畔,神居山脚下,扬菱公路终点。

  临泽镇 宋明帝刘泰豫元年(公元472年)置临泽县,隋初并入高邮县。

  三垛镇 北宋时名三墩镇,南宋时改称“三垛”,并一直沿用至今。

  界首镇 元初置界首驿。明初扩建界首驿站。

  ■邗江区

  瓜洲镇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千年古渡,胜境犹存。

  ■仪征市

  新城镇 前有长江天堑,后有蜀冈屏障,丘陵蜿蜒,河沟纵横,地势险要,乃鱼米之乡。

  大仪镇 始建于南宋(公元890年),原名灵宣古镇。

  ■江都区

  邵伯镇 位于大运河边,河运发达。

  樊川镇 水道纵横,形成天然“川”字。

  大桥镇 有着最为繁华的老街。

  宜陵镇 据传两千年前此处为青草塥。

  小纪镇 相传为思念一纪姓艄公慈航义渡的动人事迹而取名小纪庄。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2548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