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1月29日讯 “扬州的茶点果真名不虚传,语文课本中的《扬州茶馆》终于眼见为实。”昨天,上海一高校老师钱先生带着全家来扬州品尝美食、游览美景。原来,在沪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材中,有一篇介绍扬州茶点的文章《扬州茶馆》,女儿在学习课文时被深深吸引。扬州的元素在教材中体现得多不多?昨天,记者进行了采访。
沪教版语文书介绍扬州美食
一高校老师带着孩子来品尝
钱先生是上海一高校老师,这次放假,他特地带着四年级的女儿来到扬州游玩。第一站,就是品尝扬州的茶点,“语文教材中有篇课文《扬州茶馆》,孩子被课文中介绍的美食深深吸引。这不,全家乘着寒假专门来了趟扬州。”
原来,在上海使用的沪教版四年级语文教材中,有一篇选自朱自清散文《说扬州》的文章《扬州茶馆》,里面介绍了扬州的传统饮食文化,着重笔墨介绍了扬州的烫干丝和小笼点心。其中关于烫干丝的描述,更是让人“垂涎欲滴”:“烫干丝先将一大块方的白豆腐干飞快地切成薄片,再切成细丝,放在小碗里, 用开水一浇,干丝便熟了;滗了水,拨成圆锥似的,再倒上麻酱油,搁一撮虾米和干笋丝在尖儿,就成。说时迟,那时快,刚瞧着在切豆腐干,一眨眼已端来了。烫干丝就是清的好,不妨碍你吃别的。”
“文章中写的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扬州茶馆,这么多年过去了,依旧和作者描述的一样,做法和味道都没变。”钱先生说,这次到扬州之后,让他和女儿对扬州的茶馆有了更多认识,对文章提到的扬州美食也有了更多体会,“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偶尔上一回茶馆的本地人外地人,却总忍不住狼吞虎咽,到了最后捧着肚子走出’,这句话再形象不过了,我们现在也是捧着肚子走出茶馆。”
多首古诗文与扬州密切相联
全国教材多次出现扬州元素
除了沪教版语文教材提及扬州传统美食之外,扬州元素在教材中有多少?昨天,记者进行了调查。
“从小学说起,《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直接就提到了扬州。”汶河小学副校长余耀说,人教版高年级语文教材中一篇文章《咸菜慈姑汤》讲的也是扬州的传统饮食文化。
省特级教师、邗江区教研室中学语文教研员张悦群告诉记者,中学语文书上的扬州元素更多,首先,课本中的古诗文与扬州有密切联系的就有许多首,如王安石的“京口瓜洲一水间”、陆游的“楼船夜雪瓜洲渡”、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杜牧的“十年一觉扬州梦”和“二十四桥明月夜”等,都提及了扬州。
此外,在全国所有教材中,课文作者与扬州有着密切关系的也有很多,如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作者秦观,目前在高邮还存有他的遗存;课文《林黛玉进贾府》选自《红楼梦》,而天宁寺是曹雪芹写作的地方;宝应是蒲松龄游学做幕僚的地方,课本中的《促织》、《狼》就在那里写成;朱自清是《背影》、《荷塘月色》、《春》的作者,扬州现有他的故居;汪曾祺是高中课文《胡同文化》的作者,高邮是他的故乡。
“不仅仅教材中的扬州美食值得品尝,不少出现在语文书中、目前还能在扬州找到‘影子’的地方也值得一游。”张悦群解释,如高中语文中梁思成的《变与不变》中的“鉴真纪念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的瓜洲、《桥话》中的五亭桥、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遍插茱萸少一人”中的湾头茱萸湾等等。
“教材中的扬州”利于文化传承
专家提议可开发课本中资源
对于全国教材中的扬州因素,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朱季康副教授认为,地方文化是城市底蕴、魅力的组成部分,教材中的扬州因素,无一不是扬州文化的具体表现。
“在教材中体现扬州元素,一方面是加深学生对于扬州城市符号的认知,提升扬州城市的知名度与美誉度,另一方面则是普及扬州文化元素,扩大扬州文化的影响,有利扬州城市文化的传承。”朱季康还提议,可将课本延伸至旅游线路,将课堂搬到“现场”,如在瓜洲古渡讲述《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在五亭桥讲述《桥话》,使得教学内容“润物细无声”,这样对一个地区而言,其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推广,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起到宣传扬州这座城市的实际效果。
“通过书本来认识扬州,是撬动课本资源、挖掘文化资源的一个方式,值得去尝试。”朱季康说,以后扬州可利用寒暑假时间,开发课本中的资源,通过“假期游学”等多种方式开发旅游产品,吸引外地学生来到扬州,开展“书本”旅游。
记者 乔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