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徐州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强劲支点
老工业基地起“新”篇
夏日彭城,热情似火,千帆竞发。在位于徐州经开区的江苏威拉里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仓储车间,AGV机器人正在错综复杂的通道中穿梭,精准地将货物运送到指定位置。从零起步,到跻身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创新是威拉里跨越发展的关键词之一。
近日,记者跟随“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江苏主题采访团走进徐州,这座昔日老工业基地“新”意盎然,一个个创新产业集群攀高逐新,一个个创新平台动能澎湃,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强劲支点积累充足底气。
产业转型,夯实发展之基
徐工集团徐州重型机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徐工重型”)底盘车间里,电子大屏上实时显示着生产线各工位的生产信息。“5G网络覆盖全工厂,我们可直接从核心设备获取数据,实时了解设备状态。”徐工重型信息化总监李忠福介绍,5G平台还在服务用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用户反馈设备出现故障时,总部技术人员能通过监控系统,分析具体参数、排除故障,实现快速服务。
实施“智改数转网联”,是推进产业转型的重要路径。通过实施“智改数转网联”董事长“一号工程”,徐工重型已建成行业首个5G智慧工业园区和5G全价值链智能工厂,建立由10条智能产线组成的4个智能车间,关键设备数控化率100%,设备综合利用率提升53%,研发周期缩短32.6%,生产效率提升39.1%,运营成本下降21.4%。
“链主企业作为产业链的‘领头雁’,是一个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变量。”江苏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张华在调研中感受到,徐工重型通过“智改数转网联”改变了原先的生产流程、业务流程等,实现从“制造”到“智造+服务”的转型,同时带动了整个徐州工程机械集群的成长。
以工程机械为代表的传统产业,是徐州“不能放弃、全力守护”的家底。记者在调研中发现,徐州把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作为推动传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凝心聚力打造工程机械“一号产业”,推动其入选首批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位于沛县经开区的珀然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传统铝轮毂生产企业。该企业通过建设行业第一条高吨位全自动直锻铝车轮生产线,成为省级智能制造工厂,研发周期缩短1/5,运营成本降低1/5,生产效率提升近1/4,入围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数据是强有力的证明,去年徐州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89.4%,关键工序数控化率、生产设备数字化率分别提升至66.9%和63%,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业收入达1200亿元,同比增长45.7%,上云上平台企业突破1万家,数字技术不断催生新兴产业的新突破。
今年是徐州数字经济“三年行动计划”的第三年,徐州持续以“网联”放大“智改数转”效应,助力促进“数实融合”。徐州市数据局牵头建立数字经济企业类别库、省级及以上开发园区企业库等5个数据库,新增录入一季度数字经济核心企业797家(规下)和1394家(四上),为各板块数字经济发展培育新动能提供数据支撑。
创新赋能,激活向新引擎
近日,江苏威拉里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刘爽博士团队带来好消息,成功研发出增材制造用铸造高温合金粉末材料V-IN738,解决了IN738打印易开裂“卡脖子”问题,填补了相关领域国内空白。
近年来,该公司以“小而美、高精尖”为价值导向,坚守核心技术研发主航道,进行专项科技攻关。如今,企业实现核心粉末产品国产,核心制粉装备完全自主可控、成套装备及关键零部件自主化率100%,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作为徐工G2代全系列产品的代表,XCA4000轮式起重机解决了中国风电行业目前存在的三大痛点——吊装高度匹配度、作业安全可靠性、重载转场能力。徐工重型副总工程师张正得介绍,企业累计投入千余名工程师进行G2代技术平台开发,目前已拥有21项核心技术,掌控31项零部件,攻克30项难题,形成11项原创技术,全产品线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调研期间记者注意到,“自主研发”“填补国内技术空白”“突破‘卡脖子’难题”等是高频词,这是徐州把科技创新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内在驱动的生动体现。
前不久举行的徐州市委十三届六次全会指出,要抓牢科技创新牛鼻子,强化重大科技战略落地见效,提升科创平台能级水平,畅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建设区域人才强市,加快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区域科创中心,着力构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强劲引擎。
科创平台是孕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创新载体。徐州统筹推进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和徐州科创圈建设,打造云龙湖实验室、高端工程机械制造业创新中心等高能级创新平台,不断提高科技创新与支撑能力。
以提高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水平为目标,徐州注重科创平台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运用,并瞄准产学研协同创新,不断深化与国内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去年底,徐州市人民政府与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未来双方将共同致力于培育一批国际一流研究所、孵化转化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解决一批产业重大技术难题、引进培养一批产业创新人才,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打通院地政策通道。
前瞻布局,汇聚澎湃动能
“驾驶员长时间在隧道开车,怎样使其避免因视觉疲劳而发生危险?针对在地下作业的矿工等群体,如何保证其身心健康?”在云龙湖实验室深地环生平台硐室,实验室主任李晓昭指着环境舱里一具“暖体出汗假人”向记者介绍,假人模拟了人体散热、出汗、呼吸、运动等生理特征,能够测试出在高温、高湿的地下环境里,人体各项生理参数的变化。
“对于需要长期在地下作业或者生活的人而言,这些数据能够为研发更加舒适安全的穿戴装备提供参照。”李晓昭说,实验室还将持续攻关深地前瞻技术,加快深地空间精细探测、智能建造等关键产业化技术研究,加快深地空间储气、储热、储油、储废、储能等关键技术攻关,推动深地未来产业发展。
张华认为,云龙湖实验室聚焦深地领域基础研究,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起到夯实基础的作用,支撑江苏徐州做好“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这篇大文章。未来,云龙湖实验室这些面向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基础研究将赋能未来产业。
瞄准“万亿之城”的目标,徐州于今年年初制定《徐州市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和《徐州市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亮出未来产业发展“计划书”“行动表”。
根据《指导意见》,徐州将加快培育氢能与新型储能、深地空间利用、第三代半导体、细胞和基因技术、通用人工智能5个成长型未来产业,谋划布局零碳负碳、前沿新材料、虚拟现实、生物育种等前沿性未来产业,到2025年,“5+X”未来产业体系初现雏形。
“项目全部投产后将成为国内钛锰系金属固态储氢材料市场产业化的唯一企业。”中电工研(徐州)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车间主管吴童介绍,钛系金属固态储氢材料、装置,具有安全、低压、高密度的优势特点,解决了氢气规模化存储的安全问题。目前,该项目已实现60吨金属储氢合金、2台组装1000标准立方米金属固态储氢集成模块产能,预计2024年产值可达1亿元。
记者注意到,《行动方案》设置省级前瞻技术研发项目、未来技术应用场景、未来产业“链主”企业等15项指标,实施技术攻关、中试孵化、产业培育等八大行动,推动未来产业成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量。
作为全省唯一肩负老工业城市振兴和资源型城市转型双重任务的城市,下一步,徐州将以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为引领,今年起将实施“徐州科创圈”建设三年行动,促进“四链”深度融合,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夯实产业根基、积蓄发展动能,确保2025年工业规模过万亿,加快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打造江苏高质量发展强劲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