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让文物“活”起来,让历史“动”起来 姜堰文博微视频走红网络
近日,泰州姜堰区博物馆推出《三水故事——姜堰文博微视频》,将镜头聚焦现有馆藏文物,深入挖掘它们的前世今生,让文物“活”起来,让历史“动”起来。微视频一推出就走红网络,赢得众多网友的点赞和转发。
姜堰区博物馆馆长陈炜介绍,该馆建于2000年,最初设于历史悠久的曲江楼。2014年,位于天目山路的新馆全面落成开馆。新馆由著名建筑学家齐康主持设计,建筑面积约5200平方米,目前共有4个展厅。馆内藏品类型有陶瓷器、古字画、古钱币等,藏品总数4000多件,其中包括罕见的北宋影青莲瓣香薰、元代铜印等珍贵藏品。这些藏品年代跨越四千余年,涵盖了中国历史的各个时期。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市民和游客不便来博物馆“探宝”。陈炜组织该馆全体工作人员,创新思路,尝试线上展示文物。网友看后意犹未尽,建议姜堰区博物馆通过微视频的形式,声情并茂地介绍藏品的来龙去脉和人文故事。姜堰博物馆采纳了网友建议,开始认真谋划文博视频拍摄。
陈炜发挥大学期间担任播音员的优势,自己为微视频撰写脚本并为其配音。该馆5名工作人员放弃休息,共同参与文博视频拍摄,以讲故事的方式诠释每件文物的文化内涵。
第一集《古碑铭迹启后昆——清代励材堂碑额故事》,视频时长7分50秒,介绍了博物馆工作人员发现励材堂碑额的经过,讲述了道光十六年(1836年)姜堰监生张弼承恪遵父亲遗嘱,捐赠田亩私产助学的故事。这块碑额激励着代代学子励志勤学,争做国家栋梁之材。
第二集《劈开混沌造区宇—新石器单塘河石刀故事》,视频时长15分30秒,娓娓介绍了新石器晚期石刀的出土过程和丰富内涵。1980年,姜堰北郊的村民(现天目山街道城北村)沐桂兰挖泥做砖坯时,发现了一把斜三角形石器,于是带回家中。1984年的一天,沐桂兰进城采购货物,看到城区坝口广场文物工作者摆摊宣传文物的历史价值和意义,想到了家中收藏的石器。次日,沐桂兰将石器送到姜堰图书馆文物组。经专家鉴定,这件石器为新石器晚期器物,距今4000多年。1994年,该石刀被评定为国家二级文物。之后,文物人员又实地考察了石器出土处,揭开了单塘河遗址的神秘面纱,陆续挖掘了石纺轮、玉佩、石箭镞等遗物。从这些遗物来看,单塘河遗址的文化面貌与环太湖地区的良渚文化类同。可以想见,在4000多年前的远古时代,单塘河遗址附近曾是河网交织、芦荡成片、百草丰茂、鱼虾成群、原始生态良好的风水宝地。该遗址见证了姜堰的悠久历史和远古文明。
参与视频制作的文博工作人员张震说,短视频颠覆了人们以往对文博纪录片枯燥、难懂的印象,以一种全新质朴的方式,让文物“回归娘家”“发出泥土声音”,把厚重历史轻松生动地带到人们眼前。微信公众号推出当天,就吸引了很多网友的关注。姜堰籍现住南京的八旬老人王俊生留言:姜堰文博工作者,创新方式记录历史、活化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为你们点赞!为家乡骄傲!期待更多的文化微视频亮相,再现姜堰古老文明史。
陈炜表示,该馆计划聚焦4000多件馆藏品,每两周制作一集,以可视化方式打磨精品,让姜堰文博穿越历史,拉近与市民、游客的距离,让大家更加直观地深入了解姜堰的珍贵文物以及背后故事,全方位、多视角展示姜堰深厚的历史文化。(记者 钱宏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