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日报讯(记者 钱宏斌 通讯员 陈勇华 秦月红)老屋、老树、老街、老遗迹、老故事……日前,泰州市姜堰区政协学习文史委、区文体广电和旅游局组织相关专家学者走进俞垛镇叶甸村,亲历、亲见、亲闻,沉浸式体验“三亲”史料讲述会,留住记忆,唤起乡愁,共同为古村落的发展建言献策。
叶甸村历史悠久,据传叶甸集镇很久之前是一片荒滩草地,故得名草甸。明朝一唐姓来此定居,一次分家宴会上,忽见梧桐叶落,当即赋诗曰:“棣华启秀家声旧,桐叶分封世泽长。”遂将“叶”代“草”,改草甸为叶甸,以示兴旺,叶甸村由此得名。
叶甸四面环水,风景秀美。清初水患连年,治河钦使孔尚任在此治理水患。史书记载,叶甸约在道光年间建制村庄,民国期间升为镇、乡。新中国成立后,叶甸乡一度为叶甸区公所所在地,2000年行政区划调整,叶甸乡并入俞垛镇,原叶甸村与安乐村、叶北村合并为新叶甸村。
走进叶甸村,老屋老树遗迹随处可见,村民家也自觉保存着祖祖辈辈传下的财富。76岁的村民钱学仁住着祖辈留下的四间瓦房,家里整洁干净,古色古香,客厅墙上挂着犁头、锄头、镰刀、米筛等农具,房间里的两滴水床雕花精细。钱学仁说,家里的瓦房是父亲砌的,父亲早年做生意,舍得吃苦。家里的床是爷爷留下来的,有近200年历史了。祖辈们留下的一针一线,他和妻子都精心保存。如今,两个儿子一个住南京,一个住海陵,逢年过节,两个孙子回来,抚摸着这些农具倍感新奇,他和妻子就讲当年使用农具的往事,激励孙子从小爱劳动、不怕苦,传承好祖辈留下的勤劳品质。
穿过一段曲折古巷,可见三间老式平房,斑驳的红砖木门再现了当年计划经济时代的风貌,上方“泰县(姜堰区前身)食品公司叶甸第一门市部”清晰可见。老人们说,那时,逢年过节才能凭票证到这里买点食品。
当年的叶甸区公所内,几棵老树粗壮高大,古朴苍劲。78岁的村民卞荫琪指着一棵桂花树说,早在1957年,北京香山公园就派人慕名而来,愿花500元买走桂花树。当时,这里是学校,校长没同意,认为古树名木是一个地方历史文化的见证。
叶甸人民公社大礼堂,当年的桌凳等设施虽已陈旧,但仍可使用。现存清代钱宅厚重大气,为市级文保单位。叶甸龙船码头,保存完好,水流依旧。79岁的退休干部王伯平说,他在大礼堂多次开会,也多次从码头乘船去泰州。水乡无船不出行,那时乘船上姜堰或泰州,来回要一天时间,有时赶不上班船,还得住宿。现在好了,通村公路四通八达,轿车开到家门口,不到一小时就能到姜堰、泰州。
叶甸老街,人来人往,油端子、金刚脐、云片糕、薄脆脆饼等各种传统小吃目不暇接,不知不觉勾起游客儿时的记忆。61岁的田淮源从小生活在叶甸,多年担任乡镇新闻报道通讯员,见证了叶甸的变迁。他说,这条老街上方封顶,雨天不见雨,冬暖夏凉,承载了一代代人的欢乐。每年腊月,老街上人如潮涌,俨然水乡繁华的都市。“逛叶甸老街,寻儿时记忆”是每位游客来此最切实的感受。
叶甸还是一片红色圣地。“三亲”史料讲述会上,王伯平深情讲述了抗日战争期间,叶甸人民积极投身抗日救亡洪流和闻名遐迩的僧抗队故事。
“一代代叶甸人保存了这些古物遗迹,难能可贵。”村党总支书记张月朗说,叶甸村已请专业部门编撰了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下一步,叶甸村将充分挖掘和盘活历史文化资源,做活当地传统文化与乡村建设融合发展的文章,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叶甸观光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