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

首页>地方频道>泰州>要闻

泰州吴家庄村办起蟹产品加工产业园 五家加工厂助百余名妇女家门口就业增收

  原标题:吴家庄村办起蟹产品加工产业园

  五家加工厂助百余名妇女家门口就业增收

  泰州日报讯(记者 顾日升 通讯员 韩明华 王兆金)一个单元,就是一个加工厂,洗蟹池、蒸煮器、通道、工作台、冷库都相同统一……这就是兴化市大邹镇吴家庄村的蟹产品加工产业园。产业园位于村中央,集聚着佳敏、世远、胜凯、宏升、秋芳5家食品有限公司或食品厂,每天有上百名妇女上班,成了村里最兴盛、热闹的地方。

  产业园兴办源自兴化市市场监管局的一次检查。2021年6月,该市市监局大邹分局在吴家庄村检查疫情防控,发现有2家搭在庭院里掏蟹肉(蟹粉)的作坊,生产环节很不规范。主要表现在务工妇女不穿工作服、不戴口罩,边说话边掏蟹肉。“这样有太多的安全隐患,万一客户追溯,对生产户势必造成损失。此外,也无法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不利于长远发展。”大邹分局负责人苏剑将情况向村委会反映,认为应该好好规范、促其清洁生产并发展壮大。

  可是,吴家庄村居住稠密,没有闲地可供加工户建厂房。于是,村里就决定利用村党群服务中心东侧的一弄闲置校舍予以改建,大邹分局全程参与规划、指导。根据规划,设计5个单元,每个单元为一个生产作坊,面积为80平方米。每个单元里外分隔,外间有洗蟹池、蒸煮间、通道、冷库。通道分为熟蟹通道和工人通道。里间为生产间、检验室。经过3个月的改建,加工产业园建成,村集体累计投资40多万元,并以每单元年租金2万元对加工户招租。

  加工户张世进第一个入驻。入驻后,张世进按照入园食品生产规则生产,工人健康体检,着工作服、工作帽、口罩进入生产间操作。由于生产环境、生产流程符合食品加工要求,兴化市监局便向泰州市市场监管局请示申领食品生产经营许可证,得到支持。很快,张世进获准注册“兴化市世远食品有限公司”,并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

  随后,村民顾义佳、顾结淦、顾秋芳的加工作坊也相继入驻,分别注册了食品有限公司或食品厂。村民包成娣在外从事水上运输,也赶回来加盟,兴办了兴化市胜凯食品有限公司。“我最划算了,拎包入驻。”包成娣说,入驻三个月,公司净挣了8万多元,比在外搞运输强多了。

  “集中一起后,我们的知名度提升了,货源也多了,收购商也上门了。”张世进说,由于产业园形成了规模生产,尤其是像个工厂,养殖户也破例送货上门,一些外地小蟹收购商也来洽谈供货业务,上海、苏州等地大餐饮公司及调味品企业、蟹粉收购商也上门订货。由于货源来路渐多,生产也从原来一年三四个月,变成了长达7个月。目前,5家加工厂每天消耗小蟹五六千斤,出蟹粉近千斤,创产值15万元左右,顺丰冷链每天驻点运货。

  产业园的兴旺,帮助百余名妇女家门口就业增收。5家加工厂,工人最多的28人,最少的17人,务工人员年龄多在60岁上下。人员各有分工,有的专掏蟹黄,有的专掏蟹油、蟹肉,但都按照工种难易核算计酬。如掏蟹黄工,一斤计酬8元,掏腿肉、螯肉每斤计酬15元。为避免用工无序、恶性竞争,产业园根据各加工厂意见统一了计酬标准。

  “自2021年9月初产业园运营,平均每月发放工人报酬40多万元,每家加工厂每月平均盈利达4万元。”吴家庄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邹骁说,产业园运营可谓一举四得。其一,对加工户规范了生产,使其有了稳定、安全的生产场所,促其形成规模;其二,更多地吸纳中老年妇女就业;其三,盘活了村集体闲置用房,每年从中获得租金10万元;其四,提高了小蟹、残蟹附加值,增加了养殖户效益。

  据悉,不少养殖户已瞄准蟹粉生产调整养殖布局,适度养殖小规格蟹,以高产量实现高效应。目前,苗塘的老头蟹,又称早熟的僵苗,现在吴家庄加工厂每斤收购价已高达20元,比往年增加了10多元。1两左右的小规格母蟹收购价27元左右,比肩当下四两规格公蟹的价格。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183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