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

首页>地方频道>泰州>靖江

奋力谱写靖江政务服务新篇章 ——访市行政审批局局长徐琳

□全媒体记者陆程红 朱其

全面落实“超时默认制”审批,对亿元项目进行综合受理、实时跟督,通过受理预审、亮灯预警、限时办结等举措,推动亿元项目从速审批、尽快实施;聚焦企业实际需求,不断优化审批流程、精简申请材料,实现企业营业执照与许可证件联合开办、联合变更、联合注销;创新“政银合作”服务模式,联合靖江农商银行打造多个特色“苏服办”便民服务点,方便办事群众就近办、家门口办……

今年以来,市行政审批局紧扣“便民利企”主线,扛稳“政务服务”主责,真抓实干、接续创新,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项目审批、企业开办等各项工作亮点频现。

在新闻发布会上,市行政审批局局长徐琳表示,将坚决贯彻市委十三届五次全会精神,主打“靖快好”营商服务品牌建设,锚定“第一方阵”,提振“四敢”精气神,全力打造让市场点赞、企业认可、群众满意的一流政务服务。

今年前7个月,全市新设企业2011户,同比增加9.06%;新增个体工商户3872户,同比增加21.29%。徐琳介绍,市行政审批局将不断升级助企惠企服务,充分利用13家银行55个网点扩网布局,设置“泰融易”服务专窗,实现企业开办8小时办结常态化。开辟“个转企”绿色通道,实现“个转企”注册登记、公章刻制、银行预约开户、涉税服务、社保登记等事项集成化办理。

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前沿阵地”、服务群众的“第一窗口”,市行政审批局将紧扣“走在前、做示范”的目标追求,努力在优化服务上取得新进展、在深化改革上取得新突破、在提高效能上取得新成效。拓展“一件事”改革应用场景,将更多关联性强、办事需求量大、企业群众获得感强的服务事项纳入“一件事”集成改革。深化“网上办”,丰富“掌上办”,延伸“自助办”,以数字化为抓手,实现互联网端、移动端、自助端与线下窗口端“四端协同”,让服务“触手可及”。畅通政民互动“连心桥”,依托政务服务满意度回访中心,变“被动”受理问题为“主动”发现问题,变“等意见”为“找意见”,做到真上心、真推进、真落实。

访谈摘录

记者:项目是经济发展的重头戏。市委十三届五次全会提出,要持续提振经济增长,推动项目突破收获更大战果。请问行政审批局在项目服务方面有什么举措?

徐琳:行政审批局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推动重点项目早开工、早投产、早达效。对标全省最短审批时限、最少审批材料、最简审批流程,牵头各部门按照亿元项目“超时默认制”审批工作方案,开展综合受理、实时跟督,协调各部门进行帮办代办、并联审批,通过亮灯预警、限时办结等举措,形成推进项目审批的强大合力,目前已有多个项目在“超时默认制”审批系统中办结了施工许可。紧扣“审批不出开发区”的要求,以“靖省心”工作室为平台,将市工程建设审批专区力量下沉至开发区,定期组织相关部门、服务专班深入项目现场提供辅导、答疑解惑。推行项目建设全流程帮办代办服务,组建了13个由属地专人负责的项目服务专班,全程跟踪督查项目进度和服务效能。在全省率先推出小型低风险项目“承诺即发证、开工后核验”审批模式,报批材料由90项减少至10项,材料减少率达88.9%;总办理时长由22天压缩至3天办结,节约项目报批时间86.4%,实现申请资料“极简化”、企业报建“便捷化”、项目服务“精准化”。此外,针对部分工程主体结构复杂、设计方案跟不上实施进度的项目,行政审批局积极推行“桩基先行”审批新模式,由企业自主申请并作出承诺后分段办理施工许可证,助推项目建设再提速。

记者:市委十三届五次全会提出要持续深化“一件事一次办”改革,请问行政审批局在推进“一件事一次办”改革过程中,有哪些地方特色,主要取得了哪些成效?

徐琳:行政审批局坚持从企业群众的视角出发,设置“一件事”线下专窗、搭建“一件事”综合服务平台,推动53个事项实现“一件事一次办”,累计受益群众和市场主体达19万人(户)次,申报材料压减50%以上,办理时间缩短80%以上。聚焦退休群体,联合卫健委、人社局等部门共同开发独生子女奖励金发放“一件事”,通过优化流程再造、强化平台支撑、下放审核权限,推动领取奖励金时间由1年压缩至1个月,让16564户独生子女家庭享受到了改革红利,今年累计发放奖励金374.6万元。聚焦学生群体,联合教育局、民政局等部门共同开发高校贫困生连续性资助“一件事”,助力寒门学子圆梦大学,既避免了学生往返奔波提交纸质资料,也保护了贫困学生隐私。截至目前,共有320名学生成功申领,累计发放资助金116.5万元。聚焦新能源车主,联合供电公司打造居民自用充电桩报装“一件事”,群众提出申请后,由供电公司现场查勘确定供电方案,以最快的速度组织施工。目前已累计受理居民充电桩报装业务911件,平均接电时间3个工作日。接下来,行政审批局将重点关注“一老一小”群体,通过部门联动、服务升级,积极探索教育入学、尊老金申报、公民身后等“一件事”,推动实现“老有所养”更有幸福感、“幼有所育”更有获得感,真正把民生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685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