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79岁的泰州市海陵区居民赵洪五带着一家五口,参观泰州市博物馆“历史文化陈列展”,在“明清时期的政治与军事”展柜前,老人见到了那把阔别71年之久的“家传宝贝”——清代宝剑。
“宝剑完好如初,就是对父亲最大的告慰。”赵洪五全家在展柜前合影留念。
1954年,10岁的赵洪五到原泰县文化馆的“文物陈列处”去游玩。当他看到一把棕色宝剑时觉得眼熟,神似家中父亲珍藏的一把宝剑。回家后,他追问父亲,家里的宝剑是不是被父亲捐给了县文化馆?父亲承认,馆里的宝剑正是家里的宝剑。原来两年前,即1952年,父亲就响应国家号召将自己心爱的宝剑捐了出去。
“父亲非常爱惜这把宝剑,平时都不让我们子女碰它。”父亲捐出的文物在县文化馆展出了,在当年,这实在是莫大的荣耀。赵洪五清晰记得,此后他多次带着小伙伴到文化馆,自豪地讲解宝剑背后的故事。
此后,父亲去世,赵洪五接着求学、成家、立业,无暇顾及儿时心心念念的宝剑。直到今年7月,赵洪五时年79岁,接近耄耋之年。“父亲捐赠的那把剑在哪儿?71年过去了,宝剑保存得怎么样了?”
为此,赵洪五拨通了泰州市政务服务热线,打听此剑的下落。
接到赵洪五老人的信息后,泰州市博物馆迅速安排专人查找上世纪50年代的捐赠记录。果然在库房发现这把宝剑,登记的捐赠人姓名叫“赵惕僧”。
“赵惕僧就是我父亲赵铁僧。”老人解释道,其父年轻时生过一场大病,休克濒死,后来恢复健康,爷爷奶奶便将父亲送去寺庙做了和尚,并取法号“赵铁僧”。而“惕”和“铁”在泰州方言里的发音接近,导致当年登记入册时,出现了笔误。
根据老人的记述,以及登记原始资料对比,泰州市博物馆确认,馆藏的这把棕色木鞘宝剑是赵铁僧1952年捐赠的那把。
泰州市博物馆保管征集部副主任钮希强告诉记者,赵氏捐赠的这把宝剑,长72厘米,剑身宽4厘米,深棕色木质剑鞘,剑鞘有吊绳和金属夹,可与腰带连接。剑鞘和剑柄包有黄铜纹饰,剑身则是钢制材质。从其样式来看,应为清代大户人家用以镇宅、玩赏、供奉之用。
泰州市博物馆馆长解立新介绍,1958年,原县级泰州市博物馆的库房面积仅300平方米,搬至新馆后,库房面积达1600平方米,总馆藏文物11670件/套。“这其中就有不少是来自社会各界人士的捐赠,之前因为面积太小,没条件展出,如今库房具备防潮、防虫、防尘、防光等功能,并配备恒温、恒湿储藏柜,文物保存的环境更好了。”
“所以,趁这次改造升级,我们决定将此剑连同其他部分赠送文物,一起在新馆首次展出,以此表达对包括赵铁僧老人在内的所有捐赠者的感谢和回馈。”解立新说,历经71年,赵家捐赠的这把宝剑,仍然像当年一样保存良好,这是捐赠人家族和几代文博人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官方和民间对保护历史文化遗存的“双向奔赴”。
解立新表示,今后,泰州市博物馆还会根据捐赠物品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结合展览需求,最大程度让库房文物与广大市民面对面,让更多传承泰州文化的文物“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