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

首页>地方频道>泰州>靖江

兴化市立好“藏粮于技”的“四梁八柱”,科技引擎助力“农抬头”

县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单元,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战场。江苏省兴化市依托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共建,积极探索农业科技支撑乡村振兴的新机制、新模式,立好“藏粮于技”的“四梁八柱”。最近,农业农村部发布共建工作评估结果,兴化市在全国首批72个创建县(市)中综合考评位列第一,入选首批“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

协力同心,共建机制高位推进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作为全国著名的农业大市,兴化市2021年11月与南京农业大学签订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共建协议,一年多的探索,为兴化市由农业大市迈向农业强市积累了实践经验。

  兴化市成立共建工作领导小组,由书记、市长任“双组长”。同时,创建“一个产业链、一位市领导、一支工作队、一幅作战图、一套新措施”的“五个一”链式工作模式。作为技术支撑单位,南京农业大学实行主要领导包干联系、组建由分管副校长牵头的工作专班,同时与地方建立定期会商协调机制,确保共建工作有序开展。

  刘小军是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为推动共建工作,他作为学校专门负责人被选派到兴化市,挂职兴化市政府党组成员。根据共建工作的实际情况,双方共同制定《兴化市年度课题监测评价指标体系》,设立了20个评价指标;制定《兴化市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评价指标体系》,从八方面设定58个指标,对共建成效进行自评改进,确保共建工作顺利推进。

一链一策,特色产业强筋壮骨

  2022年4月,兴化市会同南京农业大学专家团队开展深入调研,确定围绕稻米、河蟹、特色果蔬、淡水鱼、小龙虾等优势产业,全力构建“五大产业链”,一链一策,推动主导产业“强筋壮骨”的全产业链发展思路。

  共建团队着力构建智慧稻作模式,建立了包括土壤肥力、气象、水稻长势等兴化全区田块级基础数据一张图,建立稻米生产全程可追溯系统。

  “通过科学管理,水稻每亩用氮量从20公斤减少到15公斤,增产7%,而且只需施肥一次。”兴化市农业农村局现代农业发展服务中心陈春生说。

  兴化市是全国大闸蟹重要生产基地,全国每8只螃蟹就有1只产于兴化市。共建团队研发和示范推广河蟹健康养殖等渔业绿色生产新装备、新工艺、新模式;在全国首先开展抱仔虾规模化生产技术研发,获得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中国水产范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小龙虾产业在江苏省产业技术体系考评中连续两年荣获第一。

  窥斑见豹。到目前,通过科技先行县共建,兴化市农业主导产业链条健全,2022年兴化市新增高标准农田3.3万亩,创成粮油绿色高质高效示范片60个,粮食总产124.36万吨,位列全省第二。兴化大闸蟹产业成为2022年全国农业品牌创新发展典型案例,大闸蟹产业线上线下交易额突破200亿元。

示范引领,科技服务上天入地

  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做给农民看。根据兴化实际,共建双方设计安排了7个年度共建课题,围绕农作物绿色高效生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智慧农场、河蟹绿色健康养殖示范、设施蔬菜生产机械化装备提升、“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示范、特色淡水鱼产业配套技术集成与推广、水生动物病害绿色防控及水体监测等,建立8个科技示范展示基地,26家链主企业,辐射戴窑镇、钓鱼镇、安丰镇等18个乡镇(街道)。

  兴化市与南京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还搭建了69个农业科技平台,先后引进示范“中科5号”等动植物新品种100多个、推广筛选适宜兴化的水稻机插缓混一次施肥技术模式等新技术20项,推进解决“降草”“减药”稻-麦连作杂草可持续防控技术体系等8个技术问题。

  物联网、大数据引领“无人化”农业,改变了传统农业的模样,是农业现代化的更高级阶段,兴化在这方面也走在前列。

  2021年至2022年,兴化建设了104个农业物联网应用基地,在兴化市的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开展5G+无人农场,在沈伦镇打造淡水养殖数字渔业(鳜、鲈)创新应用基地项目,补助农民购买431套辅助驾驶(系统)设备和179套植保无人驾驶航空器。示范推广设施蔬菜智慧新机具,每个季节平均可节约人工30%以上,综合效益提高20%以上。到目前,兴化市仅智慧稻作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基地规模就达8580亩,辐射周边乡镇建立应用基地面积达32万亩。

  种地更简单了,农产品产量更高了,质量更好了。坚信“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广大农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科技的力量。

授人以渔,校地联手共创辉煌

  为了更好地推进共建工作,共建双方通过“揭榜挂帅”,评审选出8位南农大学科带头人,担任相关课题的首席专家,120位专家参与组成联合专家组。先后分地区分层分类开展踏查调研,及时精准剖析各基地、合作社、涉农企业运行存在的生产经营问题及技术需求,及时提供智囊服务。

  在共建过程中,学校聚焦人才培养,开展乡村致富带头人、实用科技人才、公共服务人才、科技特派员及乡村管理人才等线上线下培训,校地双方联办的项目推进、技术集成与推广、产业发展等活动近90次。成立以龙香芋、葡萄、水产养殖和畜禽养殖为主体产业的“名师工作室”,培养了一批“土专家”“田秀才”,全年分层、分类培育高素质农民7589人,一批“新农人”活跃在田间地头。

  下一步,兴化市将充分发挥科技优势,进一步深化校地联合、政产学研联动,推动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共建与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创建“联创共创”,谱写新时代农业科技现代化兴化新篇章。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791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