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严智勇 摄影朱其 特约记者朱磊
累计评价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679家、成功引进江苏省科技副总8名、建成首个省产研院企业联合创新中心、斩获3项2022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奖……连日来,我市科技创新捷报频传,创新型领军企业、科技型“瞪羚”企业愈来愈多,科技创新平台载体支撑愈来愈坚实,全市科技创新生态全面激活,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在新闻发布会上,市科学技术局党组书记、局长王伟表示,市科技局将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十三届五次全会要求,树牢实干重要导向,践行“四敢”重大要求,以产业为方向、企业为主体、人才为驱动、平台为支撑、环境为保障,产学研合作为路径,进一步做强创新主体、聚强创新资源、培强创新动能,为我市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创新引擎,奋力推动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
聚焦创新主体培育,市科技局将通过建立“一企一档”重点企业创新能力档案,实施创新型企业“十百千”工程,广泛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评价,冲刺高新技术企业三年倍增目标,加快形成各类科技创新型企业不同梯次的科创企业集群,同时以大中型企业和规上高企为重点,支持企业建设国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重点实验室,力争每年新增市级及以上企业研发机构8家以上。在区域化协同创新层面,市科技局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依托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联合创新中心、临港科创中心等平台推动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推进靖江(上海)离岸创新中心运营招商,聚焦离岸创新机制、离岸集成政策、离岸吸引人才、离岸服务水平等方面,不断完善靠岸项目孵化和在岸产业承接工作体系,紧扣我市“4+4”产业发展方向,精准强链补链延链。
“科技创新离不开人才的支撑,打造更强能级的创新创业生态是科技局接下来的重点发力方向。”市科技局局长王伟表示,我市将围绕全市主导产业、重点项目、关键技术领域“高精尖缺”人才,大力引进一批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全力支持科技企业孵化器探索产业孵化、专业运营新路径,为在孵企业提供专业化的创业设施、技术服务、经营管理和政策指导,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建立健全开放式创新创业平台,支持创新者变成创业者,抢占高端人才项目引入和科技成果转化先机,让人才优势、平台优势为靖江企业高质量蓄势赋能。
访谈摘录
记者:市委十三届五次全会提出,要有针对性地补短板、固底板、锻长板,切实提升发展的整体水平。请问我市科技部门未来将如何引领我市科创研发补齐短板,抢抓机遇,更加主动地塑造特色优势?
王伟:今年4月份,我市成功入选江苏省第二批创新型示范县(市、区)建设名单,但科创企业总体偏少、企业研发投入不足、科创载体能力不强等问题仍然是制约我市科技创新的主要问题。下一步,我们将强化资源整合、力量融合、平台聚合,积极开展前瞻性布局,合力推进主导产业创新发展、创新创业要素集聚和科技惠民。进一步强化政策供给,开展企业科技创新积分管理绩效评价,加快兑付2022年靖江市企业科技创新积分,推动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惠企政策落实,撬动放大企业科技创新投入。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建立“科技网格员”挂钩服务工作机制,持续开展服务企业、服务基层、服务科技人员“三服务”行动。
记者: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深度贯通融合,聚力创新促转型,是市委十三届五次全会提出的重要任务,请问下一步,科技部门在推进创新转型、赋能高质量发展上有哪些创新举措?
王伟:市科技局将始终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积极构建产教融合、科教融汇高质量发展新生态。
一是促进科技与产业融合,更大力度培育壮大创新主体。制定科创企业全链条培育推进方案,建立科创项目、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瞪羚、独角兽企业、科技型上市企业等梯次培育工作体系。力争全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00家、评价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1000家。
二是促进科技与人才融合,构建更强能级创新创业平台。进一步加强新型研发机构、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载体平台多点布局、链式联接、全域覆盖,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全链条孵化体系。鼓励和支持我市企业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建设研发机构,积极打造“飞地引才”离岸高地。
三是促进科技与金融融合,打造更具活力科技创新生态。健全科技金融服务体系,联合相关单位和部门举办科技金融服务进园区、进孵化器、进企业系列活动,区分不同行业、不同发展阶段企业需求,开展精准银企对接活动。协同推进设立天使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扩大“苏科贷”“鑫e高企”推广使用范围,积极探索应用“积分贷”等新型投融资形式,形成全生命周期的科技金融支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