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上午,澄靖园区办事处迎江村村民焦兰芳将自家用了20余年的竹篮拿给邻居祝树坤,请他帮忙修理一下竹篮提手。69岁的祝树坤从13岁开始学习编制篾器,如今已坚持56个年头。这只需要修补的竹篮正是他20多年前编制后卖出去的。
11岁那年,祝树坤因为一场意外失去了听力。为了谋生,13岁的他跟随姐夫学习编制篾器。25岁时,经人撮合,祝树坤与孙桂芳喜结连理,从此,夫妇俩相濡以沫,共同用竹篾编织起一个幸福的家。
祝树坤和大多数篾匠一样,有着一双粗糙且长满老茧的手,指关节也由于长年累月的操劳而变形。在经验丰富的祝树坤手里,篾条乖巧听话,纵横交织、上下翻飞,如同跳舞的精灵。对于祝树坤指尖上的艺术,孙桂芳赞不绝口,“我家这几十年的好生活都是靠着他一双手挣来的,孩子上学、房子翻新,他从没让我操一分心。”孙桂芳是祝树坤的贤内助,既能张罗一日三餐,还能配合祝树坤编制竹制品,“前面复杂的工序都是他做,我帮他最后绞口,两个人配合起来速度要快一点,他也能忙里偷闲休息一会儿。”除了客户定制的产品,其他篾器都是由孙桂芳趁着集市活动的时候去摆摊销售。
把竹子变为一件合格的篾器,需要经历裁竹、削节、破篾、编制、缠绳等十几个工序。在祝树坤家屋后有一个近一亩地的竹园,“篾匠年年月月日日都要用竹子,自己不种一林竹子就不是一位称职的篾匠。”祝树坤每天早上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进竹园查看竹子长势,并挑选出好竹子做好记号,在需要时直接砍下即可。砍下竹子后首先是削去竹子上的枝枝丫丫,然后就是按制作需要裁竹,再就是削节、劈篾。劈篾是件力气活,也是篾匠的基本功,不同的篾器,对篾的要求是不同的,56年来,这道工序祝树坤早已重复了几万遍。在劈蔑的过程中,祝树坤手臂伸展幅度特别大,像打太极一般收放自如。
儿子早已成家立业,现在是沭阳县人民医院的主任医师,家中的经济重担已不需要祝树坤夫妇来扛,但他们依旧保持着年轻时的工作状态,每天早上五六点开始编制,直到晚上六七点才休息。如今,祝树坤夫妇编制的篾器主要是传统的农家用具,有近20个品种,因其为人厚道、手艺精湛、价格公道而积累了不少老客户,邻村及周边乡镇有人需要篾器时,都会找他家定制。“客户要求的规格、样式,他都能做到最好!”孙桂芳说这话的底气,正是源于祝树坤56载技艺的磨炼与沉淀。除了编制新篾器,祝树坤现在也经常要为自己以前卖出的篾器做“售后”,每次老顾客拿着用了数十年的篾器找他修补时,看到经久耐用、经手“出品”了好些年的老物件,他都特别激动和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