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

首页>地方频道>泰州>靖江

靖江“豆选”:唤醒大众、赋权于民的生动实践 市委宣传部(市社科联) 曹芳

时光回溯至80年前。一个粗瓷碗、一枚小黄豆,江苏靖江县委、县抗日民主政府用“豆子选举”的方式产生新政权,架设起民主与最广大人民之间的桥梁。小“豆选”,大“民主”,“人人当家作主”的朴素思想在这里萌芽,其所蕴含的宝贵价值穿越时空,历久弥新。

靖江“豆选”的历史实践

“豆选”是战争时期解放区的特殊民主模式。从宣传的视角看,“豆选”既是人民民主的宝贵探索,也是唤醒大众、教育民众、凝聚群众的有力动员。

(一)唤醒大众:“一颗黄豆搁在碗,俺活70头一遍”

1943年6月,苏中区党委发布《关于建立党对政府的正确领导及积极改造政权的决定》。彼时,农村基层党组织薄弱,群众基本没有发动,绝大多数乡保长与地主、富农、资本家甚至伪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旧的基层政权和保甲制度束缚着人民手脚,阻碍各项工作的开展。靖江县委根据上级指示,及时作出“改造旧政权、实行新乡制”的决定,并于8月派出工作组在长安区安武乡进行新乡制的试点。

工作组来到后,第一件事就是广泛动员、唤醒大众,通过入户讲解、歌谣口口相传、张贴大字报等方式,展开民主政治的宣传。当时的政策是,凡年满18岁,除反革命、汉奸外,一切赞成抗日和民主的,不分阶级、民族、性别、信仰、党派及文化程度,都可登记为选民,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通过大规模、接地气的宣传,广大基层群众了解了什么是选举、如何选举,民主意识初步觉醒,“把选举认定是自己的事,不是旁人的事”,开始学着参政议政。

(二)教育民众:“选好人,办好事”

对于候选人,工作组提出“坚决拥护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廉洁奉公,能为群众办事,服从上级政府领导”等条件。在此基础上,具体人选由选民充分讨论,以此鼓励民众把最能够代表他们利益的党员和群众骨干选进基层政权。“金豆豆,银豆豆,豆豆不能随便投,选好人,办好事,投在好人碗里头。”当时流传的歌谣反映了民众的朴素愿望:绝不能让地主豪绅和反对抗日、压迫群众的人进乡镇政权,要把真正为老百姓做事的人选出来。

通过“豆选”,共产党员刘少卿以绝对多数当选长安区安武乡乡长,其他党员和群众骨干被选为乡府委员。结果公布后,地主、富农很不满意,说“种田人怎么能当乡长”,攻击这次选举“一塌糊涂”。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广大农民欢欣鼓舞,“全乡像办喜事一样,一片欢腾。”

(三)凝聚群众:“一碗清水明如镜,一颗黄豆一颗心”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普通百姓是刀俎上的鱼肉,处于社会最底层。“豆选”使这些占人口大多数的弱势群体冲破局限,第一次真实表达政治诉求、真正投身民主实践,这是前无古人的巨大进步。短短一年时间,靖江全县部分或全部改造了69个乡政府,占总数的85%。新乡制的全面实行,从根本上摧毁了国民党的乡保制度,世世代代受欺凌的贫苦农民走上政治舞台,共产党赢得了广泛支持。

得民心者得天下。正如有学者所言:“共产党能够打败国民党,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共产党赢得了民心。要得民心,除了有鲜明的主义,还要有灵活的手段和聪明的方法,这其中包括共产党进行的‘豆选’此类的‘真选举’”。

靖江“豆选”的当代价值及启示

历史记录过去,启迪未来。一粒小豆子,凝结着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人民民主的政治智慧与创造,给今天的我们带来新的启示。

(一)坚持人民立场:“随时随地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

毛泽东在《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一文中写到,要“跑到你那熟悉的或不熟悉的乡村中间去,夏天晒着酷热的太阳,冬天冒着严寒的风雪,搀着农民的手,问他们痛苦些什么,问他们要些什么。”80年前发生在靖江的“豆选”,正是共产党人走群众路线的生动体现。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根和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随时随地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人民的利益最终必然落实到具体的、现实的个人或群体中。近年来,我国社会结构发生巨变,出现许多新的社会领域,如经济薄弱地区的农民、新经济组织从业人员、下岗失业人员、进城务工人员等。因此,在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中,必须始终站稳人民立场,不能只局限于领导干部、知识分子等小部分群体,更要关注普通群众,把工作重心由庙堂转向民间,由精英转向平民。出卷、答卷、阅卷,再出卷……民有所呼,政有所应,把一件件民生实事从群众期盼变为现实。同时,要挖掘各种群体对“民主”的不同期待和需求,倾听人民呼声、汲取人民智慧、回应人民关切,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形成思想共识,在“双向奔赴”中产生情感共鸣。

(二)确保真实管用:“民主不是装饰品,不是用来做摆设的”

民主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共同追求、共同期盼,但民主的实现需要有效的制度保障。“豆选”直接、形象、可操作,贯彻了平等原则,通过赋权于民的方式实现民有、民治、民享,一批口碑佳、品行好、肯为老百姓办事的人被选出,民主不仅在程序上得以体现,更在实质层面得以彰显。在这一看似简单的制度设计中,人民主体地位、人民意志、人民权益均获得保障。可以说,是人民对民主的追求催生了“豆选”,而“豆选”的出现又推动了民主的发展。

什么是真正的民主?时至今日,仍众说纷纭。“民主不是装饰品,不是用来做摆设的,而是要用来解决人民需要解决的问题的。”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掷地有声。的确,民主不民主,要看人民有没有投票权,更要看人民有没有广泛参与权;要看人民在选举过程中得到了什么许诺,更要看选举后这些承诺实现了多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党领导人民创造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这充分说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和实际、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好制度,我们必须一以贯之坚持好、发展好,不断实现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全过程人民民主。

(三)扎根中国土壤:“中国特色的关键就在于‘两个结合’”

“豆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迹可循。我国古代即有用豆子记录善行或恶行的习俗,清末河南沁阳烧造陶器比赛中,评比方式也是请德高望重的老师傅“‘丢豆’论高下”。同时,“豆选”又充分考虑了中国国情的特殊性。有别于“举手”或“公开表决”,“豆选”时选举人可以自由表达意愿,有效规避了可能产生的遭受威胁、利诱或报复等情形。可以说,“豆选”的“民主”理念既与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紧密相连,又是基于对中国实际的深刻认识。新征程上,如何坚持“两个结合”,坚定“四个自信”,“豆选”留下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也。”历史上照搬照抄的失败教训警醒我们:机械地“抄作业”是抄不出好成绩的,“会水土不服,会画虎不成反类犬,甚至会把国家前途命运葬送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所说:“我们党开创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与中华文明的民本思想,天下共治理念,‘共和’、‘商量’的施政传统,‘兼容并包、求同存异’的政治智慧都有深刻关联。”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民主制度,归根结底,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凡树有根,方能生发;凡水有源,方能奔涌。只有扎根本国土壤,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道路。

伟大事业薪火相传,对历史最好的纪念是创造新的历史。以“豆选”窥民主建设、望民主未来,今天的我们有这样的自信,通过一代又一代的赓续接力,早日把邓小平同志当年的预言变为现实:“我们的制度将一天天完善起来,它将吸收我们可以从世界各国吸收的进步因素,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875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