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泰州市姜堰区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先后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全国健康旅游示范基地等多个国家级荣誉称号。
姜堰区建强机制保障,成立区委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建立“主要领导挂帅、四套班子参与、镇街属地负责、部门齐抓共管”的管理体系,推动生态文明建设重点任务落细落实;厘清责任分工,严格落实“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明确13个镇街(园区)和45个区级部门(单位)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变“两张皮”为“双肩挑”,确保重点工作有部署、有推进、有落实;优化考核机制,设立绿色发展考核评价机制,推动相关部门更好履职,各镇街(园区)错位竞争、特色发展。
坚持源头预防,不断提升环境保护承载力。把产业经济的“含绿量”作为核心指标,致力推动绿色转型,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和污染企业,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取消化工园区定位,全区规上工业企业耗煤实现清零,GDP连跨700、800两个百亿台阶;系统谋划“1+4”产业布局,支持鼓励石油钻具、汽车零部件、船舶配件等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2020年以来累计培育国家级、省级绿色工厂23家,开展全区铸造行业环境污染专项整治,逐一过堂206家企业,形成“一企一策”整治方案。
优化生态空间,高标准完成“三区三线”划定工作,全区生态保护红线调整优化为3处、7.58平方公里;深入推进林地、绿地、湿地、自然保护地“四地”共建,新增成片造林592.05亩,打造省级绿美村庄18个,林木覆盖率提升0.37%,完成“十路十点”绿化提升改造18万平方米,建成开放中天植物园等一批城市公园,修复湿地面积380.13亩。
加强生态修复,因地制宜扩大湿地修复面积,借助植被恢复、地形整理、河湖水系连通等项目,近年来累计实施河道整治、水生态修复342条、总长度227.6公里,实施河道护岸244.3公里,配套绿化144.6万平方米,完成湿地修复近550亩。
该区累计投入5000多万元,全方位生态修复溱湖国家湿地公园,动植物资源种类由2005年的182种、135种,上升至392种、251种,湿地公园成为每年30多种近10万只候鸟栖息的天堂;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生态+旅游”发展路径,打造“文、康、体、商、旅”融合发展的新旅游,推动溱湖旅游实现年接待人次、旅游直接收入双提升。
推进环境保护宣传教育进学校、进家庭、进社区、进工厂、进机关,引导市民自觉履行环境保护责任;坚持把生态文明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先后建成国家、省、市三级绿色学校57所、环境教育基地7个,营造全社会人人参与、人人关心支持生态保护的良好舆论氛围。
制定大气污染防治责任清单,狠抓PM2.5和臭氧协同治理,统筹推进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协同减排,深入开展清洁城市、餐饮油烟、工地扬尘等专项治理,近三年完成大气污染治理项目272个,将240家重点企业列入重污染天气管控清单。
2021年、2022年,姜堰区高质高效建成幸福河湖172条,其中2条获评省级“幸福河道(段)建设示范工程”,5条获评市级“十佳”、11条获评市级“五星”幸福河湖,今年,全区202条幸福河湖建设进度达90%,建成区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全部达标。
建立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销号管理机制,因地制宜做好污染土壤治理工作;强化危废处置全流程、全周期监管,截至2022年底,全区274家危废企业全部纳入危废全生命周期监控系统;持续推进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常态化监管和药肥“双减”工程,区域土壤环境质量不断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