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明假期期间,镇江市各级公共文化场馆紧扣节日主题,精心策划了60余项独具特色的文化活动,服务人次达12.2万余人。这些活动巧妙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意,为市民、游客带来了一场场别开生面的文化体验,在整个城市掀起了一股浓郁的文化热潮。
一是创新手作,赋予传统习俗新活力。镇江市博物馆推出“春祭思源——扭扭棒菊花创作”活动,引导青少年用扭扭棒制作菊花,既传承了清明用菊花寄托哀思的传统习俗,又培养了青少年的动手能力,让他们在趣味创作中领略文化魅力。焦山碑刻博物馆开展的“竹韵清明”竹编画手工课堂同样备受欢迎,让学生们在非遗竹编实践中,深入体悟清明文化的深厚内涵。此外,扬中市陈履生博物馆群推出“编柳韵:将清明诗意编进柳环”“拓孝心:把忠孝印记锤拓成时光信物”活动,参与者亲手用柳枝编织花环,体验捶拓技艺,沉浸式感受传统民俗魅力。
二是非遗展示,演绎多彩文化新华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举办多项非遗展示活动,开设“2025年镇江非遗集市”展演镇江市非遗技艺;“春满西津——镇江非遗戏曲专场”为市民朋友带来锡剧、京剧、黄梅戏等多种戏曲演出;“春满西津——镇江非遗小剧场”继续戏曲盛宴,市民不用报名,可直接前往感受非遗魅力。
三是红色缅怀,赓续革命精神血脉。茅山新四军纪念馆开展“巍巍茅山埋忠骨,清明时节祭英魂——‘致敬先烈,清明读书会’”活动。参与者在馆内聆听革命历史讲解,前往苏南抗战胜利纪念碑前缅怀先烈,汲取奋进力量,传承红色基因;扬中市陈履生博物馆群围绕孝文化,开展“观孝义——汉画像石动画重生”“行孝道:探寻博物馆里的孝文化密码”活动,以动画形式重现汉代孝行故事,引导参观者探寻孝文化的根源,多维度传播孝文化。
四是社区乐活,共绘节日艺术新篇。京口区组织的“纸鸢寄思・清明绘春”画风筝活动别出心裁,以清明节气为背景,融入风筝非遗文化,市民通过手绘纸鸢,传递对先人的追思和对春天的美好祈愿,赋予传统民俗新的时代内涵。镇江经开区举办的“吾是大咖”咖啡嘉年华春日演出,不仅丰富了社区居民的节日文化生活,更为邻里交流搭建了平台,促进了社区和谐。
清明节期间,镇江市以多元化的群众文化活动,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有机衔接,充分彰显了镇江的文化底蕴。从传统手工创新到非遗传承发扬,从红色精神赓续到孝文化传播,再到社区艺术共享,活动覆盖不同群体,满足了多元文化需求,让市民和游客在清明假期真切感受到文化的力量,为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也为城市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