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截至目前,海门全区人才总量达24万人,累计引育国家级人才145人,国家级人才、省“双创人才”入选数分别连续三年、六年位居全市第一,成功培育领军人才企业106家,其中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3家,高企转化率达26.4%。
2021年《江苏省“十四五”人才发展规划》明确将南通市海门区列为“率先开展人才发展现代化建设试点地区”。2022年,海门坚持先行先试,突出顶层设计,勇于探索实践,高起点起草编制《海门高水平打造人才发展现代化先行区行动纲要(2022-2030年)》,从4个方面明确16项具体任务。两年多来,海门按照《行动纲要》,坚持以产业为导向,以“东洲英才”计划为统领,统筹推进“东洲英才”引进、培养、悦享三大专项行动,持续推出高含金量的人才新政,构建高承载力的科创平台,引育高成长性的创新主体,构筑特色服务,优化人才生态,全力推进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人才发展现代化先行区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集成政策支持。海门聚焦“3+3”主导产业,坚持以超前意识、系统思维谋划人才政策的制定和落实,以特色政策,创造高层次人才的比较优势。今年又制定出台《南通市海门区关于更大力度推动人才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对已有政策进行攀高、扩面、提标,紧紧围绕人才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目标定位,从更大力度招引急需紧缺高端产业人才、更大力度集聚青年人才、更大力度打造一流人才生态等三个层面给予集成支持。同时,持续健全“三评两审”人才评价模式,涵盖“顶尖人才”评价直推机制、人才评价贯通机制、企业自评专家机制、重大人才项目容缺评审机制、人才动态退出审定机制,推动人才评价“能上能下”,切实破除人才“一评定终身”。
拓宽引才渠道。海门围绕主导产业,创设“东洲英才创业周”“东洲智荟”“东洲智行”等招才引智品牌,深化“双招双引”工作模式,整合区镇、部门力量,选派招商招才业务骨干,成立一支规模240人的专职队伍,实行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同考核、同推进、同部署,以人才链的“强”,托举产业链的“优”。到目前为止,海门连续举办7届“东洲英才”创业周、9届“海智杯”创业大赛等活动,吸引包括5名两院院士在内的70多位国家级人才来海创新创业,累计引进落户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项目335个。
做优平台载体。海门以“3个100”为抓手,深入推进“百万平级”综合性科创载体建设,构建“一带两核三基地”科创载体格局。同时,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技术创新中心实现“去筹转正”,上海浦东软件园(海门)创新基地、武汉大学海门集成电路研究中心、上海海洋大学(南通)高等研究院等一批重量级功能型、创新型平台相继签约落户,苏中苏北首个省药监局审评核查工作站启用,国家级食品检测重点实验室、省新型研发机构均实现零的突破,挂牌全国首个“中华职业教育社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试验区”,成立海门“工匠学院”,同济大学产教融合创新引领基地和全国装备制造业数字供应链平台(南通)服务中心签约。高能级创新平台载体成为海门主导产业聚才的“蓄水池”,集聚了海门八成以上高端创新人才。
营造亲才生态。海门持续构筑“如鱼得水、如鸟归林”的人才发展生态,持续擦亮“有用武之地、无后顾之忧”的人才服务品牌。把每年5月25日定为“海门人才日”,成立“人才服务联盟”,出台51项服务清单,开设了“服务专线”“服务专窗”,真心诚意为人才和人才企业纾困。持续优化延伸“食住行、医教养、游乐购”人才生态链条,完善交通出行、体检休疗、旅游休闲等全方位服务,实施“东洲英才”数智赋能工程,打造高品质国际人才社区,开辟高层次人才及其子女“就医就学”绿色通道,创设“东洲听才说”服务专栏,今年以来集中解决人才诉求7项,帮助推广人才产品4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