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网讯(徐可 骆伯玮)一个个被木栅栏包围着的小菜园点缀在房前屋后,一条条生态河渠“扮靓”美丽乡村……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对农村水环境的“期待值”也越来越高。
8月26日,笔者走进宿城区埠子镇大西村蔡庄组,沿路红瓦白墙的砖房鳞次栉比,南侧长方形池塘引人驻足。只见蓝天白云倒映在平静的水面上,与周围的绿树青草相映成趣。
不久前,这个池塘的环境问题还是周边居民心中的一块“大疙瘩”。据宿城区埠子镇生态环境和建设局局长陶雨峰介绍,该池塘水体曾受农村生活污水、底泥等多重污染源影响,被认定为农村黑臭水体,并被纳入国家平台进行监管。
真正让这个池塘实现从“臭水塘”到“生态池”的华丽蜕变,还要从去年10月说起。当时,宿城区埠子镇以黑臭水体治理为契机,实施蔡庄组南侧长方形池塘综合治理、埠子镇大西村污水处理站及污水管网改造工程。
“蔡庄组共有四处池塘,依据有关要求,我们将另外三处存在水质污染情况的池塘也纳入了治理范围。采取‘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水系连通’的方式,控制农村生活污水污染源,使用机械设备进行清淤疏浚,通过生态护坡、曝气增氧等技术开展生态修复并新建连通管涵加强水体循环流动。”陶雨峰说。
水环境治理并非一蹴而就,后续如何形成长效管护机制,更是重中之重。一方面,蔡庄组积极落实河长制长效管护机制,建立日常管护制度,加强组织协调,落实管护职责,确保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到位、管护到位。落实村庄环境保洁制度,对河道内及岸边垃圾进行定期打捞,确保没有明显的漂浮垃圾。另一方面,当地还加强水环境设备管理和维护,对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安排专人定期巡检,保证设备不间断运行,当水质突变或有水体污染事故时,及时上报管理部门。
据陶雨峰介绍,所有池塘从个体转变为集体所有,避免了私人养殖破坏水环境等。通过池塘系统性集中治理,对污水处理站的尾水进行资源化利用,在农耕时尾水运输至灌溉渠道,对农田、房前屋后小花园和小菜园进行灌溉,实现尾水再利用,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
黑臭水体治理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关乎群众的切身利益。对于黑臭水体治理,宿城区耿车镇同样有着“良方妙策”。
“宿城区农村黑臭河道——九支沟综合治理项目,作为宿城区西南片区水环境改善的关键一环,其深远影响不仅在于九支沟本身,更在于对整个西南片区水生态系统的积极推动作用。”耿车镇综合行政执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据了解,该项目不仅采用了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等技术手段消除黑臭水体,还通过种植沉水植物、挺水植物,建设生态缓冲带,将九支沟与周边的生态农业项目、美丽乡村融为一体,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宜居空间。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宿城区埠子镇大西村蔡庄组池塘和耿车镇九支沟之所以“清如许”,是因为有科学的治理规划、长效的管护机制、广泛的公众参与等“良策”。宿城区水环境治理模式的形成为其他地区水环境治理工作提供了新思路,也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活力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