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首页>文化>民俗

这些蛇俑很出圈

  “我用纸复刻出了彩绘蛇俑。”1月5日,活跃在小红书上的纸雕艺术家“温秋雯闪光剧场”分享了自己最新的纸雕作品,她以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的唐彩绘十二生肖俑中的蛇俑为原型,用纸做了生肖蛇俑同款,“好漂亮啊,文物的线条很柔美,而纸的线条更立体锋利,让蛇俑的形象立体了,感觉是精致优雅的小蛇。”有网友评价。

  蛇是上古先民的主要信仰之一,在各大博物馆中我们都能看到形形色色的蛇俑,有人说这些蛇俑看上去好诡异很吓人,也有人觉得这些蛇俑的造型一个赛过一个,很美好也很可爱。

  人首蛇身鼻祖是女娲吗?

  蛇在中国有“小龙”之称,这倒不是要让蛇蹭一蹭龙的瑞气,而是蛇本来就是龙这种虚构动物的原型,闻一多在《伏羲考》中提出“所谓龙者,只是一种大蛇,这大蛇的名字便叫作‘龙’,后来有一个以这种大蛇为图腾的团族,兼并了、吸收了许多别的形形色色的图腾团族,大蛇这才接受了兽类的脚,马的头,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于是便成为我们现在所知道的龙了。”这一点可以在距今8000年的查海遗址找到证据,查海遗址中不仅有“中华第一龙”,还发现了一个造型很特别的筒形陶罐,陶罐的浮雕刻画的是一条蛇死咬住一只蟾蜍后腿的样子,这是目前最古老的蛇形文物之一。

  沿着历史的长河,先民们对蛇的崇拜充分体现在了文物和民间传说当中,蛇被认为是具有超凡脱俗力量的存在,比如众所周知的女娲就是人首蛇身,不过青年学者任疆在著作《此间鸟兽:文物里的中华文明》中提出,虽然大多数人普遍了解的女娲人首蛇身的形象反映出原始部落的蛇崇拜,不过女娲的形象一开始应该是蛙,女娲的配偶伏羲的形象才是蛇,尽管伏羲比女娲出现得更晚,但作为父系氏族首领的伏羲取代了女娲,成了主神,女娲成了配角,因此伏羲蛇的形象才同化了女娲的形象。查海遗址出土的蛇咬蛙造型的陶罐就被认为是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转变过程的印证。

  人首蛇身俑为什么这么多

  人首蛇身造型的文物简直不要太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吐鲁番出土帛画《伏羲女娲图》当然是人首蛇身造型文物中知名度很高的一件,在辛追夫人墓出土的T形帛画中部也出现了人首蛇身的女娲造型,这几年来此类文物最出圈的应该还属各种俑,不仅有人首蛇身的,还有蛇首人身的,当然两个头的也不少,这几日在小红书上引发网友热议的唐彩绘十二生肖俑中的蛇俑就是一款造型别致的蛇首人身俑,这一组十二生肖俑1995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韩森寨唐墓,均为兽首人身立姿像,身着宽袖长袍,表涂红绿彩绘,造型端庄,生动传神。

  十二生肖俑在唐代墓葬中常见,一般从生肖鼠开始,以生肖猪为终,按顺时针方向,每个方向各三个,置于墓室的四角。据专家考证,我国以十二生肖形象制陶俑陪葬的葬俗,目前可追溯到北魏时期。1955年出土于陕西省随葬冥器,亦称十二生辰俑。是代表地支的十二种动物俑,常见于隋、唐、五代及宋墓中。墓葬中随葬的十二生肖俑通常以整套形式出现,但也有墓葬出土单个生肖俑,应该是代表墓主人的生肖属相。而江苏金坛周璃墓出土了两个生肖俑,分别代表着其出生和死亡的生肖纪年。

  南京博物院是镇墓俑馆藏大户,出土于南唐二陵的诸多镇墓俑因为造型奇特早就是南博的老网红了。南京博物院常年展出的人首蛇身俑有两种。一种为蛇身匐地,背脊微微隆起,首端、尾端各有一颗人首面向两端,似乎正在爬行;另一种为蛇身交织缠绕形成“X”形而立于地面,首端、尾端各有一颗人首交颈面向两端,似乎是乍惊而起,警觉地查看周围动静。不少网友认为这些蛇俑的造型超乎常人想象,人首蛇身看着还有点诡异阴森。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张傲丽在《唐五代墓葬中出土的人首蛇身俑》中指出,人首蛇身俑出现在墓葬中除作为神煞明器具有驱魅辟邪的作用外,也蕴含了祈求生命再生之意。在唐朝五代社会动荡战乱频发的历史背景下,风水堪舆之术风行,这些人首蛇身俑是当时丧葬习俗和灵魂观念的体现。

  此外还有一种造型更别致的蛇俑,扬州博物馆中就有一件双人首共一蛇身的神怪俑,该文物出土于1975年扬州博物馆发掘的“寻阳公主”墓中。双首蛇身俑到底具有什么涵义,学界众说纷纭,除伏羲女娲说外,也有人认为这种造型应该命名为地轴或勾陈,还有人认为这该是墓龙。但不管怎么说,这些造型奇特的蛇俑基本都具有震慑守护,祈祷安宁的作用。

  回到当下,人们在以动物为原型设计吉祥物时,常用拟人化的手法,今年全国各个城市推出的蛇年吉祥物中有不少就是如此,头上簪花优雅端茶的、敲锣打鼓的、有着超级浓密长睫毛的,比比皆是,尽管不像古代蛇俑走的写实风格,但在造型设计的想象力上,真不逊色于千百年前。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65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