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风格的钟楼巷不会“大拆大建”,有望得到修复性改造。
原有街巷肌理和文化传承,吸引更多文化休闲产业入驻
昨天,副市长贾春林带领相关部门负责人,对钟楼巷进行实地调研,并召开会议,根据会议精神,钟楼巷将不再“大拆大建”,保留原有的街巷肌理和文化传承,同时有望得到修复性改造。
创意休闲众多业态入驻 明清老巷焕发“文艺范”
钟楼巷是主城区一条老巷,房屋以明清风格为主。小巷因曾有钟楼而得名。传说其铜钟系来自天外的“神钟”,原有两只,一雌一雄,一天在空中戏耍时两钟相撞,一只跌落此处,另一只则坠于东城河水中。
昨天,记者走进钟楼巷,一座座小院分布在两边,推开其中一扇木门,却别有洞天——青砖旧瓦、葡萄藤架,木窗边放着小盆栽,几张老式的座椅,正适合朋友小憩。
老板介绍说,这间院子是朋友家的老屋。原本租给人家做麻辣烫,卫生情况十分糟糕。去年9月,他将院子租下改造。
为了保持老风情,改造的材料全部都有些“年纪”。砖是四处搜寻的老砖,烟灰缸是过去做糕点的旧木模……吧台也是纯手工制作。最终,老房子味道不变,面貌却是焕然一新,成为一个复古味道十足的茶吧。
这两年,设计、展示、创意、休闲等众多业态纷纷入驻钟楼巷,让这条宁静的老巷充满了文艺范,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形成独特的“钟楼巷现象”。
原汁原味的老泰州气息 形成独特文化经济现象
钟楼社区党总支书记翁必勤说,钟楼巷约有300户居民。这两年,影吧、茶吧、咖啡吧、服装创意设计等四种类型的产业纷纷入驻,巷子顿时热闹了起来。
原汁原味的老泰州人文气息,同时这里又地处海陵区中心地段,房租也比门面房便宜不少,让越来越多的创业者入驻。昨天,记者看到,又有不少老宅正在进行装修。
有关文化人士认为,钟楼巷现象既是一个经济现象,又是一个文化现象。入驻者的创业方式本身就是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他们追求先锋意识与传统文脉共存、精神满足与经济收入双赢,涉及都市发展、生产和消费模式等多个层面。
保留街巷肌理文化传承 告别“大拆大建”时代
“市民的自发改造复兴,让老建筑充满了生命力。”贾春林在昨天的调研中说,政府应顺势而为,保留原有街巷肌理与房屋结构,对钟楼巷因地制宜进行修复性改造。
贾春林说,对钟楼巷的保护,要进行规划引导,以钟楼巷为核心,覆盖周边,保留原有的街巷肌理和文化传承。要完善公共配套设施,对老巷道路、下水管道、消防设施、燃气等配套设施进行改造。要加大政策扶持,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和产业入驻钟楼巷,同时,加大社会管理力度。
“老城改造,‘大拆大建’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如何进行保护性改造,应该说,钟楼巷提供了一个老城改造的范本。”贾春林说。
扬州东关街:古街道的华丽转身
2008年前,破破烂烂的扬州东关街,一如泰州不少老巷古街一样,让出文化商业街中心地位很多年。然而,6年过去,全长1112米的扬州东关街已成中外游客赴扬州必游之所,仅2012年就吸引游客430万人次。
扬州东关街有着1200多年的历史,作为商业古街,东关街曾是扬州最繁华的地方,有着众多老字号。进入现代,随着扬州经济、交通等多方面发展,主干道变成文昌路,东关街从主干道变成副干道,渐渐衰落。
2006年,扬州市政府提出确定古城保护区,以东关街为古城保护试点。随后,扬州市名城公司正式成立,专门管理以东关街为中心的5.09平方公里的古城,通过市场来推广营销,开发旅游资源。东关街一直处于街道办的辖区范围,但街区的管理权却归属于名城公司。其模式是把东关街沿街产权收归国有,然后统一策划,按照公司市场化运作。
名城公司将“老字号列为首批入驻对象,并在租金上给予优惠政策,甚至一年只收半年租金。随着人气渐旺,240多家店铺招商顺利进行,以有文化品位的现代型商户为主,如漆器、玉器、剪纸、雕刻、古琴、古筝等,形成大量特色商品的集合区。
在配套设施方面,银行、便利店、茶楼、咖啡馆等进驻东关街。名城公司专门规划辟有淮扬美食区、传统文化工艺展示区、客栈区、演艺休闲区、扬州特产区、名花展销区六大特色区域,集园林名胜、文化古迹、特色商品交易和休闲娱乐为一体。
东关街宽约5米,稍有占道经营即难以通行。为此,管理部门特意设立了禁行路栓,在白天禁止机动车进入。但在晚上会撤去路栓,以便于商户进货。考虑到了消防等突发状况需要车辆进出,东关街东西两端都派有专门人员对路栓及车辆进行管理。
此外,名城公司从游客的吃、住、游考虑业态,以游客的视觉、听觉、味觉为变量,考虑商业布局。同时,以时间变换如早晨、中午、傍晚、夜间为变量,在不同时间有不同商业布局。如开始时夜经济不好,管理者在引进酒吧、咖啡吧、餐厅等之后,夜间经济就繁荣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