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

首页>地方频道>泰州>文化

姚绍宏:本土音乐的辛勤耕耘者

  人物名片 姚绍宏,1956年出生,兴化人,作曲家、群众文化专业研究馆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泰州市音乐家协会主席。他三十多年来笔耕不辍,编纂了泰州市第一本民歌汇编。

  执着的兴趣让他谱出心田的第一旋律

  中国江苏网8月17日讯 1956年出生的姚绍宏生长在一个文艺气息浓厚的家庭,父亲在文化站工作,受父亲感染,他从小就对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对手风琴、二胡、小提琴等乐器都能无师自通。高中毕业以后下乡插队,条件艰辛,每天工作完就已经是筋疲力尽。姚绍宏却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音乐梦想,抓住不多的业余时间琢磨音乐,在他心底一直怀揣着一个模糊却坚定的信仰:无论什么,学有所长、学有所用,总有机会为自己闯出一片天地。

  1976年,机会来了,他因为表现优秀被单位选送为工农兵大学生,那时候全国的艺术专业很少,而姚绍宏要去的正是艺术专业历史悠久的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付出和坚持居然真的有了收获,崭新的大学生活给了姚绍宏未曾憧憬过的惊喜,带着满腔的热爱和一以贯之的韧性,他步入了正规的音乐之路。

  当时,南师的课程设置全面充实:乐理课、器乐课、作曲课,理论到技能样样俱全,老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授进度,姚绍宏基础不错,热情也高,学起来如同鱼儿入水,自然要轻松不少,这段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的时光让人只恨不能再长一些。南师本来就以艺术教育见长,教授音乐的老师们教学方式各有千秋,从他们对自己的教授中,姚绍宏学会了怎么教授别人,这对他大学毕业以后从事的群众文化教育活动产生了很大帮助。

  他的认真和天赋显然也渐渐得到展现,一次作曲课,老师给出了一段歌词,要求他们为其谱曲,并择优现场演奏,此时大家对作曲的了解都只是刚刚入门,纷杂的书本知识有待于用今后的实践指导,姚绍宏也不例外。思考了一阵,他谱写了一首四句的琵琶曲。作业交上,短暂的比较,老师挑出的,正是姚绍宏的作品。几分钟前还在思维世界里回荡的旋律被乐器演奏出来,感受角度的变化让姚绍宏对自己的作品有了新的体验,一股油然而生的新鲜感让他觉得这门课程也变得可爱起来。这件事给姚绍宏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现在早已回想不出当时的曲子,想必技法太过稚嫩,而那件事所带给他心中的自豪和对作曲的喜爱,都成为其很长一段时间的动力。

  基础理论的学习、素质的提高、方法的训练,南师给了姚绍宏一段正规而严格的规范。正如他所说“大学就是几年,而人生是几十年”,知识的深化可以用以后的几十年来慢慢消化,而没有这几年的专业知识打底,一切对理论的实践都无从谈起。立志为本土音律立传

  带着对音乐事业浓浓的热爱,姚绍宏一毕业就来到了兴化文化馆文艺部,他选择了群众音乐公益辅导工作。排合唱、组织乐队、教授乐器知识,和大量民众打交道,倾听他们的风俗文化以及对音乐的诉求,不断思考怎样才能写出人人喜欢的作品。那个时段,在采风、收集整理本地民歌的过程中,姚绍宏积累了大量丰富的民间素材,也更深入了解了泰州地区的本土音乐。这些知识被他融会贯通地吸纳,成为后来他音乐创作的底色。

  来自群众中最原始朴素的本土风情让他陶醉,创作出了一首首具有泰州风情的本土乐曲。这段经历对姚绍宏的直接影响,构成了他创作理念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做出真正亲民的作品。他在创作过程中会很注重音域的把握,有意减小演唱的难度,突出曲子的风情和地域特色,力求写出“群众喜欢,群众能唱”的作品。

  几年的基层工作经验,姚绍宏已不再是那个初出茅庐,对作曲只有粗略认识的学生,他的视野和才干,都渐渐趋向更广阔的平台。

  民乐的创作过程与视野的不断开阔相伴而行,1997年,姚绍宏应邀参加韩国文化体育部举办、韩国国立国乐院主办的“97汉城国际笛子艺术节”。为期一周的讨论会,来自西亚、中亚、东亚的国家均带来了各具自身特色的笛子艺术。土耳其的奈伊、韩国的短萧等,形态各异,音色音质也有很大区别。姚绍宏用“异域风情弥漫”来概括接连而来的演奏会和交流会。与异域文化的交流碰撞出了不少思维的火花和创作灵感,各具魅力的演奏给姚绍宏的艺术创作注入了一股清泉,创作思维的广度和张力都在潜移默化中慢慢生长。但与此同时,姚绍宏更深刻地体会到了中国曲调的独有风韵。

  姚绍宏至今仍记得,在百花争艳的演奏会,听到本国的音乐响起,自己的惊喜和享受,浓浓的中国风、典雅婉约的曲调,在那个异国他乡的场馆中悠扬回荡,第一次以旁观者的立场重新审视本国乐曲,竟让人由衷的赞叹。

  怀揣着对原生态本土美的信仰,姚绍宏很看重与本土作曲家的合作,他提到《凤城河的桃花开了》就是一部词曲均由泰州人完成的作品。在创作过程中,他尽力维持原生态的泰州风情,把泰州最美的本土元素展现到更多人面前,配合着本地土生土长的作词人及演唱者对泰州不同角度的诠释,这样的作品往往更能唱到别人心坎里去,这首歌后来获全国征歌活动二等奖,受到不少好评。

  女生小组唱《茉莉花栀子花》也是一首本土味儿极浓的作品。参加江苏省第三届新人新作歌舞大赛,在与专业选手同台竞技的情况下,依旧技高一筹,获得银奖(金奖空缺),姚绍宏解释道:其成功的秘诀,正是充分展现了泰州本土风情,长期积累下练就的对本土元素的有效把握,器材专业与否足以忽略,在格调上就首先胜过了其他作品。

  植根本土,并积极和本地人合作,出于姚绍宏对本土资源的珍惜与自信,也出于想提供一个平台,让更多的泰州人有机会展示自己,为本土文化的发扬贡献自己的力量。长期的坚持,姚绍宏在运用本土因素制造亮点方面,更加得心应手了。

  三十几年如一日对作曲事业的坚持,使姚绍宏对泰州地区的歌曲有着很深的情感,长期的采风和曲艺交流让他有机会接触到大量泰州本土的优秀作品。泰州的民歌文化丰富充实,苦于无人整理。2011年,姚绍宏下定决心,要出一本泰州民歌集。

  接下来要做的工作漫长而繁琐,仅是正式开会讨论工作就不下五六次,收集从前的油印本民歌集,网络发动各级县、市文化工作者协调配合,有针对性地联系民间音乐家。民歌的谱子在记抄、传输、排版的过程中难免出现诸多问题,多方收集的歌曲多有重复,工作量是非常大的,姚绍宏带领大家反复校订、逐篇修改、层层把关、处处过问,两年时间的合作调配,作为组织者,更作为一名作曲人,他怀着一份深深的荣誉感与责任感。2012年底,新书问世,装帧典雅,排版大气,从歌曲的整理、插画的设计、纸张等等方面,都能看出当时准备的处处用心。

  姚绍宏心中对本土民歌是怀有些许期待的,把握住本土音乐的原生态性,然后将它们推向更广阔的天地,赋予它们纯粹持久的生存空间和生长余地,让更多人了解甚至热爱这一类型的音乐,这是姚绍宏最想看到的,也是他一直在努力的。不离不弃作曲情

  从事文化工作三十余年,从基层工作一直干到组织协调工作,姚绍宏肩上扛起的担子越来越沉,曲子创作却一点也没耽误。有时候为了得到一首满意的曲子,需要几周乃至几个月的冥思苦想,走路、吃饭,甚至睡前都在心中默默哼唱未完成的旋律。灵感不知何时降临,一次正看着电视,灵感突至,姚绍宏当即拿出纸笔记下当时心中回响的旋律;有时旋律哼唱到一半,感觉戛然而止,姚绍宏并不刻意强迫自己苦思或者强凑结尾,往往在做别的事时,流畅完整的旋律自然而然就倾泻而出。他笑言:艺术来源于生活,自己的作曲对环境几乎是零要求,家人不用刻意保持安静来营造创作氛围,曲子在日常生活中,就慢慢生长了。由于白天工作事务繁多,姚绍宏的创作几乎都在晚上完成,常常不经意间,就已是深夜,而他第二天早早来到单位的第一件事,就是拉来一位懂音乐的同事,哼唱一番,让他们提意见,说想法,自己再回去潜心修改,多次往复,丝毫不觉麻烦。那次他的作品获全省“五个一工程奖”,老同学笑言:“你做行政组织工作这么久,居然还有时间心思搞创作!”他心里明白,因为热爱,作曲早已经成为自己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存在。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8061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