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祥展示创作的作品。
姜堰民间艺人王洪祥擅长面塑,其作品手法细腻、造型传神、形象丰富多彩,被称为“面人王”。近日,其创作的28位“泰州名人”面塑将与观众见面。
传承祖传技艺
今年45岁的王洪祥出生于姜堰区淤溪镇的一个书香家庭,他的面塑技艺传承于他的父亲王迪飞。
据介绍,王迪飞天资聪颖,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少时,便有“小才子”之称。1992年,王迪飞病逝。王洪祥倾心于这个“老行当”,开始传承父亲的全部面塑技艺,并且在制作工艺上下足了功夫。
如何让自己的作品更具特色、让面塑艺术的生命力得到延续呢?王洪祥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用思想进行创作”。比如,别人塑“八仙过海”这类传统素材时,大多有着固有模式,或坐而论道,或立而观景,或脚踏宝船,形态各异。不过,王洪祥却另辟蹊径,别出心裁,立足八仙的神性,更加突出了他们的人性。他的作品中,8位仙人就像老朋友聚会般浑然一体,每个人物相互之间的神情、动作都有联系。
王洪祥说,每件作品都代表着他的思想,“用思想做出来的作品更为传神。”
不断推陈出新
面塑,俗称捏面人、捏巧。它以糯米面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成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是一种传统的民间工艺。艺人挑担提盒,走乡串镇,设摊于街巷闾里,根据所需随手取材,几经捏搓揉掀、点切刻画,顷刻之间,脱手而成,很受人们喜爱。
姜堰“面人王”面塑经过三代人的摸索、钻研,至今已形成一套完整、成熟、精湛的技艺。其基本技巧为“搓、揉、捏、挑、粘、贴”等,作品则讲究“精”、“细”、“活”、“神”。一般情况下,面塑作品的规格为,组合式:长24厘米,宽16厘米;单件则为长18厘米,宽10厘米等。
“制作面塑的材料和工具并不复杂。”王洪祥说,一双灵巧的手是最主要的工具。主要材料有:面粉、甘油、防腐剂、石碳酸、食盐、油画材料等。工具则更为简单,有大小刮刀、剪刀、木梳子以及芦柴棒等。由于柴棒穿刺制作的人物腰身、四肢等容易折断,街头摆摊时使用得较多,不利于长期保存,现在则加入了铁丝。
作品蜚声海内外
王洪祥多次参加省市文化厅(局)、宣传部、文联组织举办的各类民间绝活表演,尤其是2010年,他随省文化厅组织的江苏省民间工艺师8人访问团赴澳门进行为期29天的文化艺术交流后,姜堰“面人王”及其作品更是蜚声海内外。
2012年,王洪祥的面塑作品《阳光下的幸福晚年》同时获得第三届泰州市政府文艺奖、首届“姜堰文艺奖”民间艺术类金奖。鉴于他在面塑技艺上取得的成就,市文联、姜堰区文广新局还先后为他专门设立了面塑工作室。
在王洪祥的作品陈列室里,陈列着数十件面塑作品。这些作品大多以四大名著、戏曲、民间故事、神话故事等为题材,以及群众喜闻乐见的龙凤、飞禽走兽等动物造型。主要作品有《红楼梦金陵十二钗》、《沙家浜》、《八仙过海》、《西游记》、《三国人物》等,甚至还有西方人物造型,如卓别林等。
近日,王洪祥花了一个多月时间创作的28位“泰州名人”面塑面世,这些名人包括张士诚、孔尚任等,不日将与泰州观众见面。
2007年,我市公布首批非遗保护项目,姜堰“面人王”面塑技艺成功入选市级名录。王洪祥说,面塑是一门传统技艺,现在愿意学习这个行当的年轻人寥寥无几。若有人愿意,他将悉心传授,将这门技艺一代代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