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是打开时光封印的钥匙。
4月16日上午,“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武王墩”重要进展工作会议在淮南市召开。武王墩墓首次揭开神秘面纱,重磅发掘成果震撼公布,重要价值得到与会专家高度评价。
流淌在江淮大地的楚风潜流,冲破层累的千年尘埃奔涌而出。
“八室一厅”九室楚墓首次发现
经考古调查、勘探确认,武王墩墓现保存有主墓(一号墓)、墓园、车马坑、陪葬墓、祭祀坑等重要遗迹,整个墓园占地2100余亩。2020年至今,考古工作者重点对一号墓进行了发掘,确认一号墓为一座大型“甲字形”竖穴土坑墓。墓坑中央建有“亚字形”椁室,四周分列8个侧室,椁室中部设有棺室,东、南、西、北各个侧室出土文物分别以青铜礼器、生活用器、木俑、乐器为主。
8个侧室加上中部的棺室,被形象地比喻为“八室一厅”,这种极为复杂的多重棺椁结构是目前国内首次见到的、结构清晰明确的九室楚墓。规模最大的楚墓;楚墓中最长的车马坑;提取漆木器数量和种类空前;东1室南端大鼎粗测口径超过楚大鼎(铸客大鼎)……考古工作者“最大”“最长”“空前”等振奋人心的表述,无一不彰显着墓葬的高级规格和墓主人非同寻常的身份。
“武王墩墓是经科学发掘的迄今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结构最复杂的大型楚国高等级墓葬。”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评价道,武王墩墓为研究战国晚期楚国高等级墓葬制度,以及楚国东迁后的历史文化,提供了系统性的考古资料。
据悉,国家文物局将在“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框架下,持续推进武王墩墓考古发掘、文物保护与多学科研究,树立“大考古”理念,坚持精细化发掘,协调多学科协同攻关,加强出土文物和遗址保护,深刻阐释武王墩墓背后蕴含的战国晚期楚国礼仪制度、手工业和文化成就,助力文旅融合、乡村振兴,为社会经济发展贡献文物文化力量。
确定墓主尚需充足证据
种种迹象表明,武王墩墓主人直指楚国迁都寿春(今淮南寿县)后的某位楚王。有不少专家推测,墓主人或是楚考烈王。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武王墩考古项目负责人宫希成说:“在发掘之前,包括现在发掘工作有了初步的进展,我们都会有一个预估或者判断,但是我们不愿意过早地讨论最终的结论。因为如果把墓主人跟一个具体的人物对应起来,就需要找到具有明确的指向性的证明。”
根据国家文物局批复的《武王墩一号墓椁室发掘保护工作方案》,自2024年3月7日开始拆解提取椁盖板,至3月27日,四层椁盖板已全部安全提取完成,共计443根,总重约153吨。现已进入椁室发掘第二阶段,即椁室内部的发掘清理。
“从目前椁室的发掘进程看,我们顶多算是进行到三分之一,距离全面了解里面的内容,还差得很远。”宫希成介绍,现在,考古工作者把时间和精力主要集中到安全地把现场的文物资料记录下来,然后安全地把文物运到考古实验室,从更多新发现材料中进行仔细的解读、科学性的思考。
“我觉得,现在不能够下结论说这个墓主人具体是哪一位,因为现在没有充足的证据。我们需要花时间慢慢地去了解、去解读,把武王墩墓的价值更多地发挥出来。”宫希成说。
大量楚系文字帮助确定墓主身份
武王墩椁盖板表面发现大量墨书文字,每块板上的文字内容不一、数量不等。考古工作者已发现和采集100多句、近千字,是典型的楚系文字。结合文字内容和考古情境判断,其内容记录有中椁盖板放置方位和排序、椁室功能分区等内容。
作为著名古文字学专家,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黄德宽对发现大量楚系文字感到格外振奋。他认为,武王墩阶段性考古发掘成果,考古实物与传世文献相互印证,丰富了战国晚期中国历史文化研究的第一手材料。
“是否有古书、竹简?目前还不确定,但是非常期待。”黄德宽认为,尽管现在我们还不知道到底有没有大批竹简,但是至少现在可以看出这个墓葬有比较多的文字资料,在其他的器物遗存上保留。“椁盖板上留下这么丰富的文字,或是此类考古中首次发现,内涵值得探讨。其中有一些字,可以帮助我们确定墓主身份。这个墓主人是谁,要等下一步综合研判。大体上,这个结果应该是呼之欲出。”
黄德宽说,一方面,将盖板文字与内在陪葬实物进行对应性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确定墓主身份,并为整个中国文字发展演变史提供了定点材料,所以此次考古发掘对文字史、语言史研究也是非常重要的;另一方面,从文字分析墓葬功能分布,反过来又可以推导出当时墓葬构造、丧葬制度,甚至由此推导出统治者层面的内部结构关系。
“所以,我认为,作为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武王墩考古发掘成果将对整个战国时期的历史文化研究带来重要的、积极的推进。”黄德宽说。
科技为考古保驾护航
高密度电阻率法,探明武王墩一号墓的椁室布局;薄荷醇临时固型技术,成功应用于武王墩一号墓的潮湿环境,完成了目前面积最大的古代竹蓆提取工作;红外成像技术,提取椁盖板上的墨书文字上千个……
在武王墩一号墓考古发掘过程中,多项科技手段应用于考古探测、文物提取、现场保护等方面,令人眼前一亮。
作为武王墩考古项目文物保护负责人,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研究员张治国介绍,科技考古团队开展了考古测年、木材树种鉴定、椁盖板墨书红外识别、墓葬环境分析、漆器与纺织品分析研究等多学科研究工作。通过多学科、多平台协作,运用科学技术提供的新手段新工具,提高武王墩一号墓的考古工作发现和分析能力,提高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能力。
“随着考古发掘的持续深入,更多的科技手段将在武王墩一号墓的考古、研究、保护、利用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使武王墩一号墓的考古价值更加清晰、全面地呈现出来。”张治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