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镇江,春光正好。
走进位于镇江经开区的镇江江南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南化工”),厂区内,反应塔鳞次栉比,电子大屏上的数据曲线跳动不息,一场由传统化工迈向绿色新材料的产业转型升级正在悄然进行。
废料变原料:绿色循环演绎“1+1>3”
“我们年产草甘膦5万吨,有机硅30万吨,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位于同行前列。”江南化工总经理王舜介绍,“但真正让企业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的,是首创的‘氯-磷-硅三元素循环技术’。”
草甘膦合成中产生的大量母液如何处理,曾是化工行业的“老大难”问题。而今,通过企业自主研发的定向转化装置,这些“废液”被转化为焦磷酸钠,实现了从污染源到增值产品的“逆转”,企业也一跃成为该领域行业标准的起草单位。
而草甘膦反应中副产的氯甲烷,恰好是有机硅的关键原料之一。通过氯甲烷回收装置,氯甲烷可直接输送至有机硅装置使用;反过来,有机硅生产中的副产盐酸经过净化处理,又被重新送入草甘膦反应环节。
在硅资源利用方面,企业与德国赢创集团合资建设的8000吨气相白炭黑项目已投产,进一步延展了有机硅产业链。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王舜如此形容这套闭环系统,“我们用循环经济实现了‘1+1>3’的效果,现在企业磷、氯、硅的资源综合利用率超过96%,每年直接节省原材料采购和处理费用超2亿元。”
制造到智造:一张看得见的“智慧网络”
在控制楼大厅,一整面大屏幕映入眼帘。人员定位图、温度压力监控、AI鹰眼摄像……现代化“指挥中枢”让化工车间更像是一座“数据工厂”。
“通过‘智改数转网联’,我们建立了四大系统平台,分别管理着设备、能源、安全和供应链。”王舜介绍道,企业通过DCS分布式控制系统、AI应急平台、AR巡检系统等工具,实现了从生产到物流的全流程数字化。
“比如我们的人员定位系统,一旦厂区内有人数超限或轨迹异常,就会立刻报警。”工作人员向记者演示说。此外,员工巡检是否到位、设备是否正常运行,系统都能自动记录并生成工单,大大提高管理精度与响应效率。
正是这种“人少事稳、事先预警”的理念,让江南化工在管理上步入了“轻量高效”的新时代。数据显示,企业单位产品综合能耗已下降至0.31吨标煤,同比下降38%;全员劳动生产率提升63.7%;产品不良率由8.7%降至1.2%。
基础转高端:创新驱动迈向新未来
“我们现在还主要做基础单体和初级聚合物,但目标是深耕下游。”王舜透露,目前企业已启动A3(甲基苯基有机硅单体)产品的试生产。这种耐高温、抗老化的新型有机硅材料,未来将在航天、军工、医用等高端领域大有可为,预计年产值可达数千万元。
同时,企业明确提出“主业突出、多业并举”的发展思路,瞄准草甘膦制剂产品、有机硅终端化应用两大方向精准发力。筹划推出光纤级D4(八甲基环四硅氧烷)、D5(十甲基环五硅氧烷)产品的研发,并在研究硅橡胶升级等方向谋篇布局。
面对原材料价格波动、国际贸易环境多变等压力,2024年江南化工营收虽达35亿元,但利润承压。今年,公司提出“三个10%”目标:利润提升10%、能耗下降10%、效率提高10%。
“练好内功,创新突围。”王舜坦言,在当前形势下,做强比做大更重要。企业将继续依托母公司新安集团全产业链优势,协同园区资源,发挥“链主”企业作用,推进“磷硫氯一体化”循环园区建设,在实现绿色化的基础上,向智能化、高端化迈进,用新质生产力驱动传统产业焕发新生。(栾蕾 记者 陶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