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

首页>地方频道>徐州>要闻

徐州:“绣花”式修复让沉睡土地 “活”起来

  与大气污染和水污染相比,土壤污染被称作“看不见的污染”,修复治理更是难上加难。250亩被化工企业污染半个世纪之久的土地,经过怎样的修复治理才能达到安全标准?徐州给出的答案是:用“绣花”般功夫,投入1.47亿元,17万方污染土进入水泥窑变废为宝,14万方污染地下水经处理并检测合格后排入管网。

  2月19日,徐州市土地储备中心相关负责人来到中山北路荆马河北侧土壤污染治理项目,了解地下水的监测情况及工地的安全保障。目前,徐州市由政府投资的首批土壤污染治理项目顺利完工,原恩华药业、天嘉化工、华辰胶带三宗地块完成修复治理,进入地下水监测阶段。待地下水监测满两年,经省生态环境厅评估合格后移出污染地块目录,即可上市交易,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三个地块,曾被污染半个世纪

  鼓楼区老工业区搬迁后,完成了华丽蜕变。然而部分化工企业遗留下的污染土地,还需要进行彻底修复治理。在九里山附近中山北路两侧,原恩华药业、天嘉化工、华辰胶带三个地块,被列为徐州市政府投资的首批土壤污染治理项目。

  经过为期两年的施工,如今这三个地块上,映入眼帘的是大片大片绿色的防尘网,污染土壤全部被挖出运走后,形成了一大片洼地,最深的地方约有4到6米。

  “原恩华药业污染最严重,施工的时候我们最深挖到了10米。由于深基坑紧邻地铁2号线,为了安全起见,我们又回填到了6米。”项目施工主管闫永杰介绍说。这位来自北京高能时代环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老家在石家庄的小伙子,春节期间一直在工地值班,陪伴他的是一只可爱的小黄狗。

  化工企业污染的不仅是土壤,还有地下水。在这三宗土壤污染治理项目工地上,竖着一个个圆形的地下水抽提井,井口直径为40厘米。就是通过这些深达10米的抽提井,两年间陆续抽出了约14万方被污染的水,收集后再进行集中处理。一套庞大复杂的地下水处理设备每天仍然在不停地运转着,工作人员每半个月都会进行一次抽样检测。待防尘网老化后,这里会撒上草种,变成三片“绿地”。

  据了解,这三个地块的原化工企业,从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投产,至2014年前后搬迁,有着约半个世纪的生产历史,土壤污染较为严重。2014年,修复治理工作被提上日程。前期经过详细调查勘探,发现其土壤和地下水中含有苯、苯并芘、氯苯等17种有毒有害污染物,严重影响场地的后期开发利用。特别是原恩华药业地块,含有挥发性较强且有异味的污染物,其中氯仿最深污染到地下10米。该地块也因此被列为污染土壤修复治理技术应用国家级试点项目;原天嘉化工、华辰胶带被列为省级试点项目。自2017年以来,徐州市土地储备中心有序开展了土壤污染状况调查、风险评估和技术方案编制。

  17万方土,专业开挖变废为宝

  污染土壤的开挖、运输和处理,需要一个极其严格、严谨、专业的施工流程。

  2018年,市土地储备中心通过公开招投标方式选择了北京高能时代环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作为施工单位。同年底,三个地块的土壤污染治理正式开工,修复质量目标是达到居住用地一类标准。施工单位建设了高标准的项目办公区、施工道路、预处理大棚、洗车台、废水处理设备等临建设施。工人施工时需要“全副武装”,佩戴防毒面具,喷洒气味抑制剂。针对地块的污染情况,采取了分区分层开挖的方法,剥离非污染土壤,逐层开挖、外运污染土壤,严格控制开挖范围,全场视频监控,杜绝开挖不到位的情况。

  预处理大棚的地坪是15厘米厚的混凝土,为了防渗,底部还铺上无纺土工布并覆高密度聚乙烯膜,大棚进行通风,并采用活性炭进行尾气处理。预处理时先剔除大块建筑垃圾,然后加入石灰将土壤含水率降至20%以内。转运时一律封闭运输,全程有人跟随并使用GPS监控,防止泄漏或恶意倾倒,不让一方污染土运到不该去的地方。

  250亩地块,两年共挖出17万方污染土壤,均被送到中联水泥有限公司,“变废为宝”烧成了水泥。

  “对于污染土壤,目前国内外有原位处理和异位处理两种方式,原位处理时间慢、成本高,且容易造成二次污染。结合实际污染情况、修复成本、施工工期、地方优势等多方面因素,我们统筹各相关部门及环境专家意见,技术方案经过多次论证,最终选择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徐州市土地储备中心工作人员温丹解释说,所谓水泥窑协同处置工艺,就是将污染土壤按照一定比例与其他水泥原料一起进入回转窑焚烧,其中的有机污染物在1200℃以上的高温下会被彻底焚毁,土壤和其他生料煅烧后变成水泥熟料,实现污染土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相比其它治理方式,水泥窑处置从经济方面来说较为实惠,从生态方面来说也最彻底。

  污染地下水的治理,因为其流动性,环节也非常复杂。

  徐州市政府投资首批土壤污染治理项目中,对污染地下水采用抽出处理技术,将受污染的地下水抽取至地表后,使用一体化水处理设备,经过重金属絮凝沉淀、砂滤、空气吹脱、高级氧化、活性炭吸附等工艺,经过施工单位自检和监理单位复检,确保处理合格后再纳入市政级管网排放。如今项目工程虽然已经完工,但在为期两年的监测期间内,每个月都要对地下水进行抽样检测。

  多方协调,形成长远三大效益

  为了保证项目修复效果,在徐州市土地储备中心统筹协调下,鼓楼区政府、生态环境局、效果评估单位、环境监理单位等监管和参建单位各司其职,从修复技术、部门协作、施工管理、资金保障、项目监管等方面,多措并举,保证项目技术合理、修复进度受控、修复质量达标、项目资金及时到位。目前,本项目三个地块污染土壤治理均已完工,正在开展效果评估工作,进入地下水修复效果评估监测期,为通过省生态环境厅验收打下基础。

  修复治理后的土地,将能带来怎样的效益?

  这三个地块南侧就是九里山地铁站,附近还有君盛广场、鼓楼生态园小学和徐州市第二中学,地理位置非常优越。据悉,这里未来将被规划为文化设施用地、居住及商业用地,沉睡多年的土地即将“活”起来,提高土地利用整体效益,实现国有土地资产保值升值,助推城市功能提档升级。

  徐州市土地储备中心相关负责人说,污染场地修复治理是一件利国利民、造福千秋万代的民生工程,具有可观而又长远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目前储备中心共有11宗库存工业遗留地块需要修复治理。从社会效益方面来说,通过土壤污染治理项目的实施,能够消除土壤环境安全风险,提升民众、企业的环保和法制意识,还能够恢复土地的生产、生活价值,缓和人地矛盾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从生态效益方面来说,11宗污染地块将对约80万方污染土壤无害化处置,并消除地下水隐患,降低污染物健康风险和环境隐患,提升了区域土壤环境质量,改善了鼓楼老工业区整体生态环境,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土更净,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首批政府投资土壤污染治理项目的顺利实施,形成了适合徐州市特点的污染土壤修复治理技术模式和管理体系,成为可复制、可推广的土壤污染防治案例,为区域后续同类项目提供借鉴,推动新时代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徐报融媒记者 甘晓妹 吴云 通讯员 张洪武)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7749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