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

首页>地方频道>徐州>要闻

徐州:交通运输“大动脉”活力涌动,经济“血脉”畅通运行

  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交通运输是“先行官”。只有交通运输“大动脉”活力涌动,经济“血脉”才能更畅通。

  近年来,徐州市全面落实国家战略,着眼将徐州“大通道、大枢纽、大网络”的综合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围绕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积极构建交通载体支撑型、产业发展联动型、园区平台集聚型、双向开放促进型的交通物流模式,推进徐州综合交通运输服务体系转型升级,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

  放眼未来,运输服务业转型升级

  一线通南北,往来天地间。流淌千年的大运河穿徐州城而过,滋养着两岸百姓的同时,也见证了徐州港逐渐蜕变为淮海经济区最大的内河航运港口……站在顺堤河作业区畔,可见宽阔恢弘的运河河道,往来货船,通达全国。

  强港航、畅物流、兴产业。素有五省通衢之称的徐州,正持续释放“黄金水道”的航运红利,充分发挥内河航运优势,全力建设港航物流高地。

  “我们积极探索‘一票结算、一箱到底’的全程物流新模式,集装箱铁水联运全程无需换装,绿色环保、高效经济,物流时效性大幅提升,综合物流成本有效降低。”谈及创新物流模式,徐港集团相关负责人颇为自豪。

  35吨敞顶箱运输,是徐州港积极探索“一箱到底”的成功实践之一。这种全新模式装卸便捷,节省人工装卸成本,还省去了以往铁路箱换装成海运箱和空箱调运的环节,真正具有“高效率、低损耗、真环保”的优势。徐港集团率先实现内河第一家35吨敞顶箱铁水联运业务,做到物流“一站式”运输和多品类散货铁路外运,进一步促进了销售模式的多元化发展。

  与此同时,新研发的200标箱集装箱/散货/滚装多用途新型船舶,将逐步成为沟通京杭运河和长江的主力船型。“新型船舶的使用可降低内河运输成本20%以上、燃料消耗30%以上、污染物排放30%以上。”算好这笔账,徐港人对未来信心满满。

  从“干支结合、水水中转”到“水铁联运、海河联运”,如今,徐州港的物流模式已从简单的内河航运发展成多式联运,航线的辐射能力及范围从仅对接华南、北部湾、渤海湾地区,拓展到长江上游重庆、泸州等地。

  与此同时,国家、省也对徐州港寄予了厚望。近日,交通运输部、省政府联合批复了《徐州港总体规划(2035年)》,确立了徐州港“一港六区”的总体格局,明确了徐州港是全国内河主要港口和国家煤炭运输体系的重要转运港,是徐州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和全国重要综合性交通枢纽的基础支撑,是建设徐州淮海国际陆港、连云港国际枢纽海港、淮安空港“三港联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徐州市及周边地区经济发展、沿河产业布局、城市建设、对外贸易的重要依托。

  在该《规划》指导下,徐州港将逐步发展成为功能完善、生态绿色、集约高效的综合性、现代化港口。预计到2035年,徐州港吞吐量将达到 1.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90万TEU。

  主动作为,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

  通江达海、贯通南北、承东启西。作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和全国重要的铁路枢纽之一,徐州综合优势凸显,中欧班列业务稳步推进,有力服务于国内国际“双循环”经济。

  5 月 17 日,一列满载徐工集团挖掘机、压路机、铣刨机等工程机械的徐州中欧班列徐工专列,从霍尔果斯口岸顺利出境,用时 4 天左右到达此行目的地:乌兹别克斯坦。这是江苏顺利发运的首列“铁路快速通关”中欧班列,该专列于 5 月 13 日从徐州货运中心铜山站开出,全程运输时间 8 天左右。

  此次“铁路快速通关”专列的顺利发运,是徐州中欧班列拓展新模式的又一举措,给外贸货物通关提供了更多模式选择,将进一步打造徐州中欧班列服务优势,推动徐州中欧班列增量开行,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作为承载国际物流供应链的主干线之一,徐州中欧班列自开行以来始终呈现快速增长。“徐州中欧班列目前可以通达欧洲、中亚、西亚等19 个国家50多个城市,年开行班列超400列,有十几家签约的重点合作企业,对提高通关效率、节约通关成本有着迫切的现实需求。”徐州淮海国际港务区中欧班列操作运营部负责人孟新宇介绍说。

  今年以来,特别是复工复产以来,徐州市创新中欧班列运营模式和货源组织,全力战疫情、保畅通、稳外贸,不断探索新模式,着力帮助进出口企业解决出口通道难题,保障重点企业进出口需求,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循环畅通。同时,加强了徐州与长三角地区、华中以至华南、西南等地区的物资交流,为融入国内大循环发挥了重要作用。

  产业支撑,交通枢纽地位不断提升

  在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新格局中,交通运输通过建立现代化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网,实现扩大循环规模、提升循环效率、降低循环成本。随着物流需求不断上升,在国内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下,发挥枢纽优势、壮大平台产业、持续降本增效成为未来的重点方向。

  徐州交通枢纽优势明显,园区平台优势在淮海经济区范围内首屈一指:自贸区联动创新区、综合保税区、国际互联网通道、中欧班列、淮海国际陆港……随着枢纽经济不断发展,徐州市持续培育和壮大物流运输新模式、新业态。

  以徐州国际邮件互换局为例,该项目是徐州市十大开放型经济平台之一,可以实现国际邮件在本地直通关,为跨境电商企业提供通关、结汇、退税、邮包寄递等一站式服务,同时还将吸引淮海经济区城市的国际邮件在徐州就近处理,带动区域邮政邮件业务和跨境电商业务大幅增长,有效提升徐州区域开放度,辐射带动周边城市实现共同发展。

  徐州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徐州市大力推进物流枢纽建设,全市已建成多式联运型4个、通用集散型和专用型货运枢纽场站11个,有力支撑徐州市智慧物流枢纽设施建设。

  徐州市还积极打造智慧公共物流信息平台,推进物流数据互联共享,建设城市货运配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成投运淮海经济区现代物流枢纽(双楼物流园)信息平台系统、徐州口岸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江苏省第一批智慧物流示范企业),搭建了徐州港电子商务平台(中国煤炭物流贸易优秀电商服务平台)等一批多式联运信息平台。

  随着一系列平台的搭建,徐州市物流企业规模化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全市A级物流企业达到39家,其中5A级3家、4A级9家,A级物流企业相较于2015年增加了36家。徐州市还积极推进“互联网+”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培育形成9家公路网络货运承运人企业、12家无船承运人企业。在政策带动下,传统运输企业积极向车、船、港、货、贸易、金融等全链条发展,推动了企业做大做强,巩固了徐州综合交通枢纽地位。

  多式联运体系逐步构建,市场主体做大做强,“互联网+”等新业态模式蓬勃发展……徐州良好的区位优势和综合交通优势得以更加充分的发挥,区域货运量、货运周转量显著增长,交通物流业在GDP核算中的比例逐年增加。这些都为徐州打造区域性物流中心和淮海经济区交通中心奠定了坚实基础,有力支撑了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为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提供了交通保证。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9848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