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徐州如何全面推动乡村振兴,建设农业强市,扎实推动乡村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我市相关部门、专家纷纷表示,要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争当农业强市“排头兵”,共建幸福家园、托起“稳稳的幸福”,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争当农业强市“排头兵”
报告原文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部门说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这让市委农办综合处副处长张立贵倍感振奋。
徐州作为农业大市,以占全省1/8的耕地产出了全省1/7的粮食、1/5的生猪、1/3的蔬菜、1/4的水果,是全国五大蔬菜产区之一和国家商品粮基地。走好农业现代化之路,加快建设农业强市,恰逢其势、正当其时。
“我们要深刻领会建设农业强国的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着力提升农业供给保障能力、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高农业竞争力和农业发展水平,加快推动徐州农业从‘大’到‘强’的华丽跨越。”张立贵说。
要提升农业供给保障能力,在牢牢守住国家粮食安全上彰显更大担当。时刻铭记习近平总书记“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的殷殷嘱托,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严守耕地红线,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持续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150万亩、产量在100亿斤以上,单产持续保持全省第一,让“中国饭碗”装上更多中国粮。
要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在加快推进农业全产业链上迈出更大步伐。加强科研平台建设,持续提升“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产业链层级,纵向拓展新产业、贯穿产加销,横向拓展新功能、融合农文旅,加快招引一批“链主”企业,做好延链、补链、优链、强链大文章,重点围绕优质稻麦、高效水果、绿色蔬菜、规模生猪、生态肉禽,积极构建“5+N”农业全产业链体系,不断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农业综合效益。
“乘着党的二十大东风,我们要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在积极践行绿色生态理念上展现更大作为。”张立贵表示。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令我们深受鼓舞。”丰县范楼镇党委副书记赵娜表示。今年以来,范楼镇紧扣“农产品加工重镇、一二三产融合示范镇”建设目标,依托“牛蒡之乡”“黄河故道生态廊道”等资源禀赋,打造齐阁、汪楼、秦王口村等万亩高标准牛蒡、两万亩土豆、两万亩西蓝花、洋葱、青刀豆外延种植和邓庄村3万亩韭蒜等标准化、工厂化、数字化现代农业基地,厚植“一产”发展根基,助推中央厨房、雪川食品等重大项目发展。以“万企联万村、共走振兴路”企村联建合作为契机,31个村与31家企业对接,进一步推动村集体经济增收,“我们将深入推动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深入推进‘党建强基’行动,着力提升基层治理水平。全面加强民主协商议事,助推乡村振兴。”
共建幸福家园
托起“稳稳的幸福”
报告原文
我们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深入群众、深入基层,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部门说
改善居住环境,是广大农民群众最迫切的愿望。近年来,我市把农房改善工作作为乡村振兴的牵引性抓手,高水平全面小康的标志性工程,融入区域性建设大局之中,严把农民意愿摸底关、规划建设审查关、项目质量安全关、配套资金筹措关,全力以赴抓质量、攻难题、促提升,农房改善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从2019年到2021年农房改善三年计划中,全市累计完成农房改善项目171个,改善农民住房条件73040户,全市农村环境面貌和农民居住条件明显改善,城乡二元结构逐步消解,成功探索出一条“美丽宜居乡村与繁华都市交相辉映、融合发展”的徐州路径。
“将按照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新理念、新要求,继续做好农房改善工作。”市住建局村镇建设处处长房永表示,“十四五”期间,我市将持续深入推进农房改善工作,完善农房建设管理体制,规范农民建房行为,加强农房建设技术服务,强化农房风貌管控,按照每年改善不低于两万户的目标,努力把规划设计做得更细,把项目质量抓得更实,把“后半篇文章”做得更足,努力让更多的农民群众过上与时代同步的现代生活。
生态治水
为乡村振兴“赋能”
报告原文
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部门说
对于农村来说,水不但是生命之源,是农业发展的命脉,是衡量人居环境的重要指标,而且承载着浓浓的乡愁。沛县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科科长王克全,仔细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提出的目标、要求。他多年从事农村水环境治理工作,一直聚力农村新貌、农业发展,全力构筑水生态保护体系,为乡村振兴“赋能”,“截至目前,我们沛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完成投资12亿元,建设污水治理设施438套,配套管网900公里,入户5.2万户,覆盖自然村519个,设计日处理生活污水2.8万吨。根据第三方监测,抽检205套设施,水质达标率达97%。”
生态治水,让众多“治理点”成了“景点”。沛县胡寨镇高标准农田千亩示范方的退水沟渠内,流水潺潺,菖蒲摇曳。附近1000多亩农田的退水全部集中到这里,实现“零直排”。
农田退水对于农作物而言是肥水,但对河道而言却是污水,易造成河道水体富营养化。如何让“肥水”不外流?沛县从去年开始探索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新模式,让农田退水先在农沟、中沟内进行沉淀和初级净化,之后排入中闸大沟进行生物净化。达到排放标准的尾水,方可排入河道。而农田退水进行系统净化后,可通过泵站提水至农田进行灌溉,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结合沿湖水产养殖业,我们还在沟渠里投放体积较小的鱼、虾、泥鳅等进行养殖,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链条,助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王克全说,从去年到今年,沛县围绕国省考断面一共建设了9个农田退水示范区,保护了一泓碧水,也让“田美乡村”造福更多的老百姓。
王克全表示:“沛县县委县政府今年6月做出决定:利用3年时间投资44亿元,完成县镇生活污水提质增效工程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下一步,我们将多措并举,积极争取筹措资金,解决建设资金的压力,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
专家评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一定要提升防灾减灾能力,不断完善经营体系。”江苏师范大学三农研究中心主任王峰说,一直以来,徐州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气象基础工程建设,提升监测预报能力;下一步要重点推动建设病虫害监测预警平台、田间监测点,健全防控网络;要完善农田排涝体系,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和物资储备,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同时,要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和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用土地托管促进粮食生产规模化、组织化程度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