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常明变者赢,守正出新者进。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在国家的“创新版图”上,徐州又落下了怎样的“创新”之笔?
今年的徐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和“科创中国”试点城市,打造科创平台建设新高地、科技资源集聚地、区域创新生态最优地。
创新基因加速融入城市产业发展的“血脉”,跳动的脉搏诉说着这座城市的蓬勃发展之势——
成功获批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2022年“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园区)建设状况评估取得综合排名全国前十、全省第一的好成绩,3项科技条线工作均获省督查激励表彰……一项项成绩见证着徐州经济从量的积累到质的变化,不断刷新的区域创新实力,彰显出更为强劲的创新优势和发展动力。
新发展理念指引
“转”与“升”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初夏傍晚的金龙湖波光潋滟,宕口公园内游人三三两两,或拾阶而上,或环山跑步,丝毫不见曾经杂草丛生、一片荒芜的影子。
变“生态包袱”为“绿色资源”,金龙湖宕口公园之变,只是徐州以创新走上逆袭之路的一个缩影。
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徐州时指出,资源枯竭地区经济转型发展是一篇大文章,实践证明这篇文章完全可以做好,关键是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对徐州而言,这条道路,是一条理念创新之路,也是一条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之路——
打造发展平台、完善产业政策、优化营商环境;推进城市更新、完善城市功能、推动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大规模实施生态修复、大力开展绿化造林和园林景观建设、出重拳开展污染防治;深入实施8项富民工程和6项脱贫举措、探索构建“五治融合”的社会治理体系……立足资源枯竭地区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徐州积极转变发展理念,大力推进产业、城市、生态、社会“四大转型”。
正因如此,去年7月,徐州获国务院批复以“创新引领资源型地区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徐州成为江苏省内唯一一个创新示范区,开启了从先行先试走向先行示范的全新征程。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可持续发展的源泉。示范区获批以来,省、市相继成立工作小组、出台支持政策,全面统筹部署示范区建设工作,擘画徐州可持续发展蓝图。
将“发展蓝图”变成“徐州现实”,徐州提出生态修复与低碳绿色开发、产业转型与竞争力攀升、就业保障与结构优化、科技创新与支撑能力提升“四大行动”及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打造等18项工程,这些举措也成为徐州因地制宜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有力实践,指引徐州迈出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示范区建设“第一程”。
围绕“四大行动”和18项工程,又编制了《徐州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2022—2023年重点项目清单》,汇总重点项目96项,计划总投资达1700亿元。
目前,安全应急装备技术创新中心已初步搭建了四大平台框架体系,攻克关键技术1项,破解3项技术发展难题,开发2套国际领先的救援装备;铜山区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程已全部竣工并通过验收……一个个重点项目、一个个亮眼数字,见证着示范区建设的良好起步。而随着这个国家重大科技战略在徐州的落实推进,一幅着眼于经济、社会、生态各领域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蓝图正徐徐展开。
栽种“平台雨林”
“繁”与“茂”的绚丽图景
对锚定“建设产业强市、打造区域中心”战略目标的徐州来说,如何实现产业强市目标?打造高能级科创平台,为科创企业、创新成果“繁茂生长”培育一片“平台雨林”就是答案之一。
徐州坚持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制定印发《全市科创平台建设工程实施方案》,打造“1+3+100”科研平台体系,从而实现创新要素市场功能更健全、运转更高效。
点燃创新引擎,这里有“零”的突破。市委、市政府立足徐州实际,契合全省科技创新战略布局,符合国家战略导向,作出建设实验室的重大战略决策,徐州市政府联合中国矿业大学等7家单位成立深地科学与工程云龙湖实验室。同时,发挥徐州在地下空间综合利用、工程装备研发等方面的优势,挖掘深地领域国内外专家团队资源,分领域汇聚国内外顶尖研发机构和一流专家团队,开展具有重大引领作用的跨学科、大协同创新攻关,争创省实验室、建设国家实验室预备队。
从2021年10月正式揭牌,到积极推进平台建设、项目建设、人才团队建设、广泛开展战略合作,再到成为2022年江苏省重大项目清单中6个重大创新载体之一及2023年省重大项目,一路高歌猛进的云龙湖实验室,是徐州加速建设科技创新载体平台的鲜活典范。
激发创新热情,这里有“量”的提升。徐州深入开展“卡脖子”技术靶向攻关,推动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等各类创新载体建设,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架起“四梁八柱”。
2021—2022年,徐州获批省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5家、省级院士工作站3家、省级工程研究中心26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2家。
释放创新潜能,这里有“质”的飞跃。徐州坚持错位发展,加强空间整体规划和区域统筹,着力优化以“两区一城”为核心的区域创新布局,打造“三位一体”创新发展引领极。
如今,在全省高新区综合评价中,徐州4家参评高新区实现全部进位;淮海科技城、徐州科技创新谷、潘安湖科教创新区、徐州市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创新核心区改革深入推进。全市新增国家级孵化器3家、众创空间3家,实现国家级科创载体县(市、区)全覆盖。徐州高新区建设、科技孵化载体建设两项工作获省督查激励表彰……一个个创新载体成为创新资源要素汇聚的“引力场”,在为县域经济赋能的同时,更为打造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撑。
产业科技创新为核心
“旧”与“新”的敢为人先
在徐钢集团生产线上,生产线计算机控制操作技术、轴流风机技术等先进技术及国内、国际先进生产设备随处可见;步入主控制室,硕大的显示屏上生产设备的运行情况一目了然,工作人员只需通过电脑便能直接操作。
以徐钢集团为代表的企业创新之举,铸就了徐州新的“工业底盘”。
科技创新是实现发展“弯道超车”的助推器,也是提升产业能级的“命门”。徐州市“十四五”规划提出,徐州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支撑,加快打造以产业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高水平的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和创新型城市。
“以产业科技创新为核心”,为徐州指明了一条“创新突围”之路。
作为老工业基地和资源枯竭型城市,徐州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培育全市“343”创新产业集群,促进更多科研成果在徐转移转化。
数据是证实徐州工业“换道超车”的有力印证——
今年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8%,较2022年提升0.9个百分点。从新兴产业看,全市绿色低碳能源产业产值同比增长25.0%,集成电路与ICT、医药健康产业产值分别增长16.5%和11.7%,高端纺织、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产业产值分别增长18.1%和14.6%。规上工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产值增长41.8%。
立足机遇看挑战,立足发展看成因。创新的种子长成产业的“参天大树”,离不开徐州的持续浇灌——
《徐州市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提出以产业“数智化”改造作为提质增效的关键抓手,打造产业融合发展的生态系统,加快实施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
《徐州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攻坚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提出要进一步加大培育扶持力度,引领其聚焦实业、深耕主业、做精专业,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徐州市数字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创新发展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数字产业,开展数字科技创新赋能行动,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建设一批特色数字化产业链;
……
在产业创新的赛道上,徐州加速奔跑,产业创新活力加速迸发,企业核心竞争力持续增强。
江苏珀然股份有限公司主导产品为商用车锻造铝合金车轮,首创高吨位直锻+旋压技术,成为全球锻造铝车轮新生力量;徐州中矿大传动与自动化有限公司创造性提出双三电平交—直—交变频,实现大功率绕线电机双馈转子变频四象限调速,在提升机双馈电机调速控制领域填补国际空白……
去年,徐州新增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1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34家,6家企业入围全省制造业百强;徐工汉云“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跃居全国第三,新增省级智能工厂3家、智能车间15家,上云上平台企业突破1万家。一幅综合实力大幅跃升、发展质量大幅提升、内生动力大幅增强的企业创新画卷已然展现。
打造创新“生态圈”
“耕”与“获”的逻辑之歌
“企业最近生产、销售情况怎么样?”“还有哪些方面需要支持的?”每个月,徐州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孵化器运营经理时士建都会带队走访中心在孵企业,面对面交流了解企业发展难题,为企业经营出谋划策。
“只要企业有需求,我们服务立刻跟上。”时士建告诉记者,当好服务企业“店小二”,中心在为入孵企业提供公共实验室,免费链接至江苏省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服务平台等研发支持的同时,还为企业提供税务登记、科技项目申报、财务管理、人才引进等全方位专业化服务,从而提高企业的创业成功率。近两年,中心成功孵化出4家高新技术企业。
科技创新向来是“硬骨头”,一家家“初生”企业从“破壳”再到成长为“高新”,底气来自哪里?
底气,来自于持续优化的创新人才环境——
徐州牢固树立人才“第一资源”理念,出台“就业创业八条”“彭城英才计划”“555”引才工程、《徐州市高层次人才子女入学办理办法》等政策,聚焦体制改革、就业创业、队伍建设、精准服务等领域,着力解决人才岗位、住房、子女教育、配偶安置、医疗保障等“要事”,为科研人员吃下“定心丸”,吸引更多“千里马”在徐创新创业、竞相奔腾。
2022年,紧扣“343”创新产业集群培育发展面临的“卡脖子”技术难题,徐州强化人才培育,推荐申报国家重大育才计划22人,入选省人才攻关联合体2个;做好2022年省“双创计划”答辩徐州会场组织工作,入选省双创团队3个、省双创人才39人、海外专项9人;全市新引进专门人才5357人,大学毕业生51205人。
底气,来自于不断丰富的创新资源支撑——
徐州持续拓展“苏科贷”“高企贷”等科技金融产品,着力降低小微企业融资门槛和融资成本,支持企业进行科技研发。以邮储银行徐州市分行为例,2022年,该行累计发放贷款超3.6亿元,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超39亿元,全年净增贷款超17.5亿元。
让“知产”变“资产”,徐州打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全链条,加速推动知识产权向现实生产力和经济新动能转化。2022年全市专利授权量达27540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5502件,同比增长20.55%;有效发明专利量25562件,同比增长23.37%;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8.31件,同比增长24.12%,增幅位列全省第三;高维持发明专利达1766件,同比增长70.63%,增幅位列全省第一。
底气,来自于愈发活跃的市场创新氛围——
徐州聚力“政用产学研”,集中建设科学装置、科研院所,深入高校挖掘核心关键技术,鼓励校企联动为企业创新突围,不断完善“硬件”“软件”,推进优质项目转化落地,让科研人才发光发热,扎根徐州。
除此以外,引进全国学会在徐举办高端装备等领域高端会议,举办中国(徐州)工程机械产业创新与前沿技术高峰论坛、中国化学会第八届绿色功能材料产学研论坛、2022徐州海智峰会暨以色列人工智能项目路演……各类高端科技交流活动,推动大中小企业形成协同、高效的企业融通创新生态,为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培育“沃土”。
如大潮奔涌,如细雨润泽,实现高质量发展,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引领的前行方向更加明晰,创新发展的潮水正流淌在生机勃勃的彭城大地,转化为谋发展的强劲增量。在徐州经济社会发展这片大海中,徐州将继续以“创”为帆,向“新”远航,开启波澜壮阔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