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大力提振消费、全方位扩大内需已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任务之一。在2月5日召开的全市“干字当头、狠抓落实”新春动员会上,市委书记宋乐伟提出,要千方百计扩大有效需求,采取更有力更精准的措施来提振消费。
实现消费市场的全面复苏和持续增长,深入了解消费者的消费意愿和实际需求至关重要。近日,本报记者兵分几路,实地走访徐州各大商圈和消费场所,观察当前徐州消费市场呈现出的新趋势、新动态、新现象,并从中洞察到消费者在消费理念、购物习惯、消费心态等方面的显著变化。
透过消费之变,把握市场脉搏,助力徐州消费市场的繁荣发展。
从“面子”到“里子” 消费观念升级 引领绿色品质新潮流
春节期间,市民吕女士在置办年货时,被智能冰箱的多种选择“挑花了眼”。她笑着说:“最近赶上国家的家电以旧换新补贴政策加力扩围,打算趁这个机会给厨房换个‘新装备’。”
今年以来,国家购新补贴政策加力扩围,新款机型搭配大幅折扣,对消费者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春节期间,政府和商家联合推出以旧换新活动,提供旧家电回收和购买节能产品补贴双重优惠,我市汽车、家电家居、手机等因此迎来了消费热潮,其中家电和手机类数码产品成为今年春节热销的“硬年货”。
过去,消费者购物更注重“面子”,追求豪华包装和高端品牌。然而,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和理性消费观念的普及,如今的消费者更关注产品的内在品质和环保属性。
以李女士为例,在选购产品时,她提前做好功课,不仅关注品牌和外观,更注重其功能和环保认证,最终选择了一款获得“中国绿色产品认证”且在节能环保方面表现出色的智能冰箱。李女士说:“我现在更看重既环保又实用的产品,这样不仅能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还能为环保出一分力。”
在徐州,消费趋势逐渐回归理性和适度,盲目抢购的现象减少,而精挑细选的行为增多。高端品牌和定制化服务的兴起,更好地满足了消费者对品质生活的追求。
在中心商圈,兰湘子、山野板扎等餐饮首店门前,等候用餐的市民排起了长队;泡泡玛特、TOPTOY等潮玩首店挤满了前来选购的消费者;迪桑特、蕉下等服饰首店内,不少消费者正在精心挑选心仪的商品;全球限量款新能源汽车在苏宁广场精彩亮相,更是吸引了众多市民的目光。2024年,共有266家首店在徐州落地。
近年来,徐州通过吸引更多首店入驻、加快培育本土高端品牌、优化消费环境、提升服务质量等举措,持续推动商圈升级和消费升级。不仅带来了更高的服务标准和更优质的消费体验,还引入了更前沿的消费理念,有力地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从“面子”到“里子”,理性消费和绿色环保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消费者更加关注产品的内在品质和环保属性。这种变化不仅推动了徐州消费市场的转型升级,也通过以旧换新活动,进一步提振了消费,释放了消费潜力。未来,随着更多政策的出台和消费者意识的提升,徐州消费市场将会朝着更加绿色、品质化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从“买”到“品” 消费体验升级 引领文旅消费新趋势
螺钿、漆扇、拓印……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类非遗手作层出不穷,不仅拓宽了体验消费的场景,也让传统文化真正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以前只是在电视上看到,今天亲自动手体验,不仅学到了技艺,还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感觉特别有意义。”正在市中心商圈内无聊计划创意手工坊体验完螺钿制作的王瑨感慨道。
从“买实用”到“品文化”,从重功能到重品质、重体验、重内涵,人们的消费观念逐渐从单纯的物质满足向追求精神体验转变。
春节期间,徐州各地更是将传统民俗与消费惠民完美融合,打造出一系列引人入胜的消费场景,吸引众多市民和游客前来体验。
苏宁广场新春禧市活动的非遗市集,打铜体验、面塑、糖画各类活动轮番上演;文庙·东方如愿市集现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现身展示技艺,让游客得以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今年元宵节,彭城风华闪现回龙窝,知州苏轼“穿越”出场,逛市集、品曲艺、猜灯谜,与市民齐聚一堂共庆佳节。
文化消费持续升温,不但在城市消费商圈中起“枢纽作用”,还催生出特展、文创等新场景新业态,人们参与其中,获得的不只是产品的使用价值,更有美学价值、文化价值。
正在热映的国产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狂破票房纪录,影片中谁来都能抗三秒的“结界兽”深受观众喜爱,成为“萌宠担当”,而它们的灵感正是来源于巴蜀青铜文明。
春节期间,徐州博物馆——巴蜀青铜文明特展同样火爆,共接待游客近4.5万人次。特展的成功,与当下文化消费的热潮紧密相连。作为城市热门打卡地之一,徐州博物馆正通过特展、沉浸空间、公教服务、市集文创等体验式场景的多维联动,打造刺激城市文旅消费的鲜活样本。
未来,随着更多跨界融合与创意创新的不断涌现,传统文化必将以更加鲜活的方式融入现代生活,为消费升级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动力。
从“囤积”到“选择” 消费模式升级 引领便捷多样新潮流
“哇,盒马的甜品又‘上新’了!”近日,“90后”白领小陈通过手机上的盒马鲜生App,下单了红颜草莓蛋糕、车厘子、加拿大北极甜虾等食品,半小时后便收到了商品。“现在商超的配送服务太方便了,所以我都是现买现吃。”小陈的生活方式,正是当下年轻人消费的缩影,背后蕴含的是人们从“量”到“质”消费理念的转变。
与此同时,“90后”笑笑热衷于在直播间团券。“刷直播买了很多团购券,过年时和家人朋友去‘打卡’想吃的餐厅,来不及去的过期还可以直接退。”记者发现,大型商超、餐饮商家甚至菜市场、水果店纷纷“挤”进直播赛道,使电商年货销售更加火热。从最初全家老小齐上阵排队抢年货,到如今足不出户在直播间沉浸式选购年货,再到拿着手机在屏幕前一键下单,采购年货变得更方便,可选择的品类也更多。
“以前囤年货是为了‘有备无患’,现在即时购是为了‘新鲜多样’。”一位电商平台负责人表示,“消费者的需求变了,我们的服务也要跟上。”消费者需求的升级,进一步带动了网络零售。2024年,徐州网络零售额增长25.5%。今年,我市还将积极促进消费扩容升级,网络零售额力争突破1000亿元。
“每年过年,年夜饭都是在家做,提前好几天就开始准备,忙得脚不沾地。”家住风尚米兰的王阿姨表示,“现在不一样了,想在家吃就买点预制菜,想省事就去餐厅,甚至还能请厨师上门做,选择太多了!”如今,新型经济形态大大拓展了人们的选择空间。
与此同时,消费的品类也更加多样化。春节期间,除了传统的食品、服饰,旅游、文化娱乐等服务类消费也成为了春节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春节,我们全家去海南度假,既避寒又放松,比在家吃吃喝喝有意思多了。”一位市民表示。
如今,有机蔬菜、低脂食品比传统大鱼大肉更受宠,智利车厘子、澳洲龙虾等“洋年货”飞入寻常百姓家,线上线下年货节持续引爆消费市场……消费增量从哪里来?来自于精准捕捉消费里的新需求。
从“囤积”到“选择”,徐州消费市场的这种变迁不仅是一种消费模式的转变,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升级。它折射出物质生活的丰富、科技发展的迅猛,也映照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