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领域,从0到1,代表着研发突破;从1到100,代表着科技成果转化进入市场。如何缩短“从1到100”间距离?在金华,有着生动的答案。
从停在“书架”转为放在“货架”,科技成果在“双链融合”的助力下迈出实验室,走上生产线,奔向大市场。今年以来,我市聚焦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重点以“廊链汇”·浙中科技市集活动为载体,积极打造“院企共融”的科技成果供需匹配模式,通过优化“揭榜挂帅”机制、加快技术成果转化、培育壮大创新型主体、强化科技金融支撑等举措,不断推进“产学研用”融通创新,有效形成“廊”“链”紧密结合、同向发力的新格局,以双链深度融合牵引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2024年,全市先后开展“廊链汇”重点活动14场,组织参与企业超2000家,遴选2000余项科技成果和产业需求对接,共计促成科技合作项目80余个;“揭榜挂帅”云平台新发布技术攻关需求榜单1172项,揭榜项目150项、涉及金额1.5亿元;新组建院企联合研发中心25家,实现产学研合作经费支出1.2亿元,较2023年增长63%;新通过评审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00余家。
科创平台成创新“加油站”
浙中科创走廊以金华科技城、义乌科技城为核心,浙师大创新城、金兰创新城、光电创新城、中央创新城为支撑,“东阳—浦江—磐安”和“兰溪—武义—永康”两条科创联动区为配合,与浙江省内其他科创走廊互促共进,实现科技创新能力全面提升,正从“产贸”向“科产贸”转型发展。
近期,浙大金华研究院信创中心新来了一批专业人才,从事芯片测试、电磁干扰试验等工作。据了解,浙大金华研究院信创中心下的五大实验室2024年陆续建成投用,覆盖芯片、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浙大金华研究院信创中心执行主任单国峰说:“周边集聚了几个半导体产业园,包括零跑汽车,以后还将有更多大型企业进驻,这样有利于我们研究院跟地方产业更好地结合。”
在金华科技城,由浙大金华研究院自主建设的工业级存储芯片高速测试平台日前启动。“以前,这类测试设备和测试核心部件要从美国、日本进口,价格很高。平台投用后,能大大降低企业研发成本,培育高端测试人才,实现产教融合。”浙江大学教授、金华研究院工业级存储芯片高速测试平台相关负责人说。
除了研发新技术,科创平台还为企业引来金融活水。2024年12月,金华启真科创基金成功备案,“全自动超灵敏蛋白检测平台”等首批4个项目已通过投资决策,拟投基金2900万元。基金总规模10亿元,首期规模1亿元,精准对接我市重点产业链发展需求,进一步完善我市“概念验证—小试中试—产业化落地”的高效率成果转化模式。截至目前,概念验证中心入库项目169项,40余项开展项目评估和技术验证,注册落地6项。
据介绍,基金的设立运行是打造良好的“研究院+科创基金+企业孵化”创新创业生态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坚持“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原则,实现“验证资金+科创基金”双赋能,助力跨越科技成果转化“死亡之谷”,让“躺在”高校院所实验室的科研成果,加速走向货架、产线。
科技成果放上“货架”
科研机构成果企业看不懂、企业需求科研机构摸不准,两者的对接不在一个话语体系上,这是长期以来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大难题。科技大市场干的事,就是一手抓需求征集,一手抓对接服务。科技成果供需双方可以快速精准对接,其供给方是高校科研院所和科研团队产出的科研成果,需求方则是企业和创投、风投机构。
2023年3月,榜额210万元,上海机电学院;2023年12月,榜额26万元,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2024年3月,榜额31万元,重庆理工大学……自畔星科技(浙江)有限公司成立以来,一共发布了5个榜单,榜金总额460万元。“公司主要做出口,竞争对手来自国外知名企业,我们突破技术难题,从而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畔星科技总经理周科说。他说的技术难题,是该公司在高功率氢燃料电池研发上金属双极板的性能瓶颈,当时研发所需的高投入,让团队犯了难。一筹莫展之际,金东区科技局引荐了金华市“揭榜挂帅”平台。很快,该公司与上海电机学院的团队签订了揭榜协议。目前,通过这项技术的运用,所取得的海外市场营收已占该公司总营收的三分之二以上。
“揭榜挂帅”机制所带来的效益不仅仅在科研成果,在人才吸引、产业前沿对接方面更是意义深远。畔星科技目前有10名技术人员由“揭榜挂帅”培养出来,还基于“揭榜挂帅”项目成立博士创新工作站,为该公司的发展搭建了更广阔的技术平台。
“揭榜挂帅”不仅是一项解决企业当下难题的工作,还推动了新形势下产学研合作方式的路径变革。金华民营企业占比达98%,大部分是中小型企业。当前,这些企业迫切希望通过自主创新实现转型升级,但又担心高额投入带来的发展风险。而“揭榜挂帅”是一项以结果为导向的科研攻关模式,减少了企业人才供养的成本,降低了自主创新的门槛,有效激发了企业转型发展的内生动力。自2020年5月全国首个“揭榜挂帅”榜单在金华发布以来,从聚焦单个企业技术难题破解,打造永不落幕的“揭榜挂帅”云平台,到“攻克一个榜单,惠及一个行业”的新模式,再到聚焦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创新,更深层次地瞄准产业人才培养,通过创新驱动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百博入企实现“双丰收”
为使人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帮助企业降低人才引进负担,攻克技术难关,我市开展百博入企行动,2019年以来共引进入企博士389名,带动企业自主研发立项2440项,成功转化高校科研院所科研成果307项,为企业创造了显著收益,提升了企业研发能力。
连日来,在武义某公司车间里,来自武义智能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团队正忙着给新开发的自动化生产线做调试,设备使用后预计可提升产能20%以上。2023年,该公司从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招聘了10名专业对口的毕业生,然而不到一年都辞职了。2024年,上海二工大教授杨敬辉以研究院为依托,通过招募、调配等方式建立若干由机械工程专业人才组成的项目组。项目组根据企业需求进行技术研发,设计阶段一般在研究院里完成,设备组装、测试则放在企业进行,必要时吃住在车间。
“以前院企之间的合作多是大规模的技术服务,现在这样的方式双方联系更密切,合作频次也更高。”该公司相关负责人马靖说,2024年一口气跟研究院对接了20多个合作项目,目前已完成5个。除了该公司,还有10多家本土企业也找上了研究院,寻求新合作。
金华职业技术大学的徐一峰博士将其在水下领域的学术积累,与金华硕和软件有限公司在工业机器人领域的先进实践经验相融合,为企业探索水下机器人控制系统细分市场开辟了全新的技术视野。王志明博士除了为硕和软件公司作技术指导,还依托金华职业技术大学相关专业实验室和人才支撑,和公司共建研发中心,为公司搭建研发平台和开辟新的发展方向……
如今,百博入企已经成为我市“柔性引才”的响亮品牌,将高校创新资源和人才优势转化为推动区域创新发展的现实生产力,促进人才产业同频共振,为科技创新注入新动能,夯实高质量发展产业基础,激发“共同富裕”创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