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徐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举行揭牌仪式。8月19日,徐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国务院批准,升级为国家高新区,成为苏北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国家高新区,苏北破零在徐州。1年零8个月,铜山也刷新了创建各类国家级开发区的“徐州速度”。
一
国家级高新区,苏北破零为何在徐州?
答案可以从国务院的批复中一窥端倪。批复要求徐州高新区努力建设成为“促进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带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高新技术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的服务平台、抢占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制高点的前沿阵地”。
高新区跻身“国家队”,首先给徐州的转型升级带来实惠。在徐州建设国家高新区,有利于打造创新高地,更好推动徐州转型升级,形成以装备制造、新能源等为主体的新型工业体系。而更为重要的是,这还可以为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探索新的路径。
徐州拥有的高校资源省内第二,和创新发展相辅相成,国家高新区将进一步放大徐州的科教资源优势。近年来,徐州在“产学研”合作、“经科教”联动方面取得良好成效。在徐州建设国家高新区,将更好促进科教资源充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国家级高新平台,将使得徐州高新区抢得国际矿山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先机。高新区矿山物联网产业特色明显,发展迅速。徐州高新区与国家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联合规划建设了国家安全科技产业园。徐州充分发挥中国矿业大学科研优势,在井下人员感知、设备感知、环境感知方面取得了关键技术突破,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从宏观区域经济的角度来看,徐州的区位和交通优势决定了其具有东靠西移、南北对接、双向开发、梯度推进的战略地位,承接沿海开发和西部开发两大国家战略。在徐州建设国家高新区,有利于带动周边地区创新发展,助推我国东中西部联动发展。
二
从创建到成功,仅仅用了1年零8个月。徐州高新区升级之路为何如此迅速?
答案可以从徐州高新区的实力中寻找。经过20年的发展,高新区现已成为徐州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创新创业的主阵地。2012年上半年,徐州高新区工业企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0.5%;高新技术产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56.1%;外贸出口额同比增长20.18%。
徐州高新区作为徐州市重点打造的现代工业基地和科技创新高地,目前已培育发展了工程机械、车辆制造、电子信息、现代服务业四大主导产业。其中,工程机械产业链条完善,新兴电子电器产业集群成熟,车辆制造产业架构完备,现代服务业和科技支撑体系完善。特别是徐工集团投资超百亿元的重卡项目落户后,对高新区做大产业链有进一步推动作用。
科技创新能力更是出众。依托辖区内高校众多优势,徐州高新区建有5 家国家重点实验室,2家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3个院士工作站,15个博士后工作站。同时,近50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承担了22项“863”项目、34项“973”项目、13项国家火炬计划项目。高新区内,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机构基本实现全覆盖。
建有银山都市工业园、龙山科技工业园、高新技术产业园、大学生创业园产业化基地和国家安全科技产业园等现代化工业园区。全力推进总部经济集聚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娇山湖高档商务区等“六大功能区”建设。徐州高新区,具备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的城市基础建设体系。
三
跻身“国家队”后,徐州高新区的发展如何在更高平台又好又快?
答案在高新区已经制定的发展任务中。不断提高创新能力,促进装备制造业由“传统转向智能”,形成百亿企业为龙头的产业集群;重点发展以智能矿山物联网产业为特色的安全科技产业。
徐工重卡、淮海集团环保汽车、徐航科技发动机等项目正在加快建设,培育3个百亿元龙头企业。同时,加快约翰迪尔万台重型挖掘机、美驰车桥扩建等项目,培育5个50亿元支撑企业。而徐锻集团大型压力机、万邦重科筑路机械等一批项目的推进,将打造20家10亿元企业板块。
创新是发展的立身之本,高新区做实产学研合作,致力打造高新区科技创新优势。加强与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吉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高校的合作,全面实施教育部“蓝火计划”,加快建设“中国高校技术转移徐州中心”。力争2015年建立和完善大型企业研究院3家以上,省级工程技术中心60家以上,实现自主创新能力、科技服务能力、产业支撑能力显著提升。
人才是创新的源头,高新区引进培育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和团队,努力打造“人才特区”。用3到5年时间,引进100名左右博士生,引进500名左右硕士生,引进5000名左右优秀本科生,使园区人才队伍达到总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
高新区将密切和院所的合作,加速转化科研成果,推动中矿智慧、华洋科技、中矿传动等骨干企业加快发展,尽快形成完整、贯通的矿山安全科技产业链。进而打造集安全产品研发、设备制造、产品销售、人员培训于一体的中国安全科技产业之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