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一个汉文化网红体验馆、一条汉文化旅游线路、一堂汉文化精品课程、一部汉文化精品著作、一支汉文化人才队伍、一个汉文化数字资源库、一个两汉饮食文化品牌、一个标志性节庆活动、一个文创产品矩阵。”上月,徐州出台《弘扬汉文化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计划中的“九个一”工程为处于“十四五”开局之年的徐州吹响了文化强市的号角。
徐州作为汉文化的发源地,是汉文化资源的重要保存地,也是全国汉文化遗存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保护和利用好徐州地上地下文物和人文景观资源,合力打造格局完整、底蕴深厚的城市文脉,让汉文化推动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徐州通过多年努力已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果,并在新时代的奋斗征程中继续鼓帆前行。
●守好徐州文脉 留住城市根与魂
“两汉文化看徐州”的城市宣传语已广为人知。那么,两汉文化看徐州,看的是什么?徐州博物馆副馆长刘照建说:“星散在徐州大地上的汉文化遗存和博物馆的陈列、古籍上的记载,都是徐州历史文化魅力的实证。”
近年来,徐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以“舞动汉风”工程为引领,以打造世界级汉文化传承和旅游目的地为抓手,一系列古籍、遗址、文物保护工作,为徐州珍存了记载乡愁的深厚画卷。
“文字是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历史上的徐州饱受兵燹水灾,徐州的每一部古籍都是珍贵的文化遗产。”江苏师范大学教授赵明奇说。集徐州众多学者之力于上月出版的《沛县旧志五种》、2014年出版的《徐州古方志丛书》等古籍影印、点校本,系统还原了区域的历史记忆和历史叙事。
出土文物是确凿的历史证据。一代代徐州考古人在现代考古理念和技术的应用下,风餐露宿,甘于寂寞,在城池深处一个个时光盲盒中,搜寻前人的印迹和智慧。
位于黄泛区的徐州,城下至今湮埋着被洪水吞噬的两座上下叠加的明代古城。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介绍,贯穿徐州主城区南北的中轴线上,集聚了大量历史文化遗产,是徐州历史文脉延续、特色风貌保护、文化内涵彰显的集中展示区域。
徐州主城区南北中轴线上的城下城、府下府、井下井,是徐州独有的奇观,再向深处发掘,从10米之下的汉代文化层出土的钱窖、城墙基,皆是汉代徐州城市繁华的见证。
去年,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委托市规划设计院对“北起黄楼公园、文庙,向南经彭城广场至大同街、回龙窝—快哉亭公园、户部山—李家大楼—状元府,经博物馆转云东一道街沿云龙山脚至彭祖园”的徐州历史文脉进行研究,编制了《徐州城市历史文脉保护开发规划》,并报市政府审查通过。
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随着一项项文脉工程的推进,历史文化名城徐州愈加焕发光彩。
●用好文化资源 引领时代新风尚
据市住建局信息,今年4月,市住建局会同市各相关单位,共梳理出云东商业街、彭城广场地下城遗址保护与展示、文庙街区等10个在建重点项目和城隍庙复建等8个建议储备项目,旨在让文化传承、古韵流长。
去年12月开启的市中心文庙地下城考古工作于今年4月结束,回填后的探方之上,将打造集文化旅游景点、特色商业、文创产业于一体的商业街区,延续文庙的千年文脉。
位于彭城广场的地下城遗址之上,正在建设徐州地下城遗址博物馆,以便让往来行人在城区中心实现“一眼望千年”的读城体验,感受历史的变迁、时代的前行。市民纷纷点赞“这样的工程,有温度,有气度”。
“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将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徐州园林建设上亦有体现。徐派园林研究院院长秦飞赞叹“徐州的生态修复是按园林的标准进行的”“以徐风汉韵为特色的徐派园林建设扮靓了城乡”。
粉丝经济是不可忽视的生力军,“打造一个汉文化网红体验馆”是弘扬汉文化三年行动计划“九个一”工程的头一条。牵头单位徐州文旅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项目将以“大风歌城”为园区文化主IP,架构起“山水交辉、河汉共赏”的城市绿地空间,打造极具活力的产城融合示范区。
“徐州人吃羊吃出了‘国家级’”的消息在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成为热点。“徐州在汉代即有食羊习俗,‘徐州伏羊习俗’被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是餐饮产业发展的一大契机。”徐州民俗学者戚云龙说。汉文化三年行动计划中,由徐州商务局牵头挖掘两汉饮食文化内涵,打造“汉餐”的独特品牌,将为餐饮业的壮大提供了更多机会。
拉近历史文化与现代人的距离,让汉文化“动起来、活起来”,文化资源为徐州高质量发展增添了新动能。
●讲好文旅故事 拥抱广阔大舞台
2020年10月17日,在徐州召开的首届汉文化论坛上,与会者提出了“把两汉文化中蕴藏的优秀文化基因,在发掘中发现、在研究中出新、在弘扬中光大,讲好故事、推出精品”等建议,为推动汉文化传承创新贡献新智慧。
弘扬汉文化是激励和凝聚徐州奋发图强的重要精神力量。近年来,对照全市发展的新形势和人民群众的新期盼,徐州对汉文化开发利用和传承弘扬作了持续的推动。汉文化作为徐州城市文化符号,正日益走进人们的日常,并成为徐州对外宣传的重要亮点。
市文广旅局围绕打造世界级汉文化传承和旅游目的地,用战略思维谋划文旅融合思路,树立大视野大格局,拓宽文旅融合发展道路,让越来越多的游客留下了“走遍五洲,难忘徐州”的印象。
在博物馆,利用VR等先进数字媒体技术,徐州丰富的汉文化资源通过现代化的展陈和表达,提升了广大青少年的兴趣。徐州博物馆网站和官微平台还为观众提供了随时可听可视的掌上博物馆。
一年一度的汉文化旅游节在徐州已成功举办了14届。市文广旅局副局长张伟介绍:“这一活动围绕‘故事线、旅游线、消费线’,讲故事、兴旅游、促消费,用汉文化、徐州味、烟火气、时尚潮来擦亮城市符号,为百姓提供了丰富的文旅盛宴。”
在既往工作基础上,弘扬汉文化三年行动计划提出了打造一个标志性节庆活动、打造一条汉文化旅游线路、打造一个文创产品矩阵等工程,以深度挖掘、精准创意、对接国际等更高要求,提升区域经济吸引力和文化张力。
丰富弘扬汉文化传播方式,媒体责无旁贷。汉风号客户端等平台推出的徐州汉文化专题、视频、海报、条漫、直播等,助力世界了解徐州,也推动徐州走向更加广阔的大舞台。
记者手记
珍视根脉,在传承中与时俱进
汉文化是徐州的宝贵资源,以汉文化引领新时代徐州风尚,既不能厚古薄今,也不能竞今疏古。探索筑牢深层次文化自信的新路子,可以为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和城市发展供给新的滋养。
“弘扬汉文化三年行动计划的提出很有意义,立足这个高度,可以重新回看我们之前所做的工作,来调整好后续的相关建设任务。”江苏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云龙书院院长徐放鸣将这项工作的意义概括为“全面梳理徐州历史文脉,整体塑造徐州文化形象”。
他说:“江苏文化吴韵强汉风弱,这种现实状况也激励我们真正把徐州的故事讲好。讲好徐州的历史文脉,说到底就是为了整体塑造一个文化影响。三年行动计划中包括打造汉文化精品著作和精品课堂、建立汉文化人才队伍等九项,超越了原来想象的汉文化传承所涉及的内容,让人耳目一新。”
“讲好故事,是讲好历史中的故事,故事是历史本身讲的,不是凭空编的。”文史学者田秉锷建议相关部门人士多熟读历史、走访市民,发现古籍、古建筑中的亮点,把每个故事都讲得动人。
江苏师范大学教授赵明奇编撰的江苏文脉工程《徐州文化志》即将脱稿。他说,汉文化要走出去,传开去,要从中华文化的根上,从龙文化、汉文化上多做文章,找准根和魂。
“两汉时期留下了大量的历史记载,与徐州文脉有关系的故事很丰富,是我们现代人的财富。”江苏师范大学教授王健认为,研究一地的传统文化资源,不但要关注城市历史、制度、建筑方面的文脉,也要探究其精神传统。
珍视文化根脉,自觉扛起以文培元的使命,用传承升华价值,积极推进两汉文化的对外传播和交流对话,努力实现软实力和硬实力相得益彰,徐州的未来会更美好。(徐报融媒记者 张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