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木成荫,万物始茂。走进余东镇富民村的百亩大棚蔬菜种植园,绿油油的叶片上挂着晶莹水滴,满目葱郁的生机。早在2011年,富民村成功申报省民委的民族发展扶贫项目,建立了民族创业基地,在种植、加工、营销、管理等多个环节为156名各民族同胞提供了就业岗位。今年,全村集体收入预计超过200万元。
当“石榴花”和“月季花”在东洲邂逅,民族团结进步正合奏出深情的乐章。作为典型的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海门涉及布依族、彝族、苗族等49个族别,共有户籍少数民族人口339名,约1.2万名流动少数民族同胞。近年来,海门区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围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在文旅、体育、农业等领域深化互嵌共融,促进共同繁荣发展。
“这次参观,让我看到了外面世界的精彩,也激励着我要更加努力学习,将来有机会能到这样的环境中学习和成长。”青海学生代表昂文久美兴奋地表示。5月底,“行走的格桑花”南通探索营的41名藏族学生走进海门,通过参观海门实验初中、张謇青少年研学中心开阔视野、交流文化。学生们开展共建联谊活动,鲜艳的民族服饰、清澈嘹亮的歌声、独具特色的民族舞蹈……来自高山之巅的孩子们载歌载舞,展现出浓郁的藏族风情;海门实验初中学子的朗诵与独唱表演,则呈现出江海文化孕育出的灵动和大气,两地文化交织碰撞出别样火花。
今年以来,海门区以巩固提升“东洲情映石榴红”民族工作品牌为抓手,广泛开展研学交流活动,连续举办夏令营、民族舞剧观剧、“小小讲解员”培训、“开学第一课”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师生、家长参与人数超5000人次,进一步促进各民族青少年之间交往交流交融。“此外,我们运用好省级‘红石榴家园’精品单位余东镇富民村、常乐镇张謇青少年研学中心等阵地,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实景教育路线,着力将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融入海门文旅线路设计、展陈宣传中,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区委统战部民宗科工作人员陆俊锟介绍。
6月30日,中乙联赛第14轮,海门珂缔缘队主场1∶0小胜西安崇德荣海队,收获中乙联赛五连胜,继续领跑北区积分榜。这支海门本土球队的创始人正是来自朝鲜族的承花子。得益于政府和本土企业的大力支持,珂缔缘成为全区第一支球队,这也是江海儿女同心协力、绘制民族团结锦绣画卷的生动注脚。
“这些年,我区每年都会举办民族文化旅游节,融合民族特色美食、手工、艺术等元素,以多元的民族文化吸引一大批游客前来打卡。”陆俊锟介绍,目前累计接纳游客6万多人次,带动周边各族群众共同营收超20万元,同时,海门区深入推进“东洲情映石榴红”主题活动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在推进共同富裕进程中,不断增强全区各族群众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获得感和满足感。
5月中旬,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职业技能培训班在三星镇开班。海门区委统战部会同区人社局,邀请海门中专老师授课,充分满足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对于提升职业技能方面的需求。
近年来,海门区着力在“融”字上下功夫,着力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新时代全区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海门区组建了一支由各族群众组成的170人的石榴籽志愿队伍,常态化开展“籽籽同心向未来”志愿服务活动,举办“东洲情映石榴红 团结奋进书华章”宣讲活动36场次,受众超2000人次。同时,持续推进“红石榴就业”行动,举办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职业技能培训班,企业实际使用“民族8省区”员工达133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