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

首页>地方频道>盐城>要闻

盐城丨“新时代,农村是充满希望的田野”

——市委书记戴源“四不两直”深入建湖、大丰调研农房改善工作纪实

  建湖县九龙口镇梅苏村。夜晚,集中居住点开阔的广场上响起欢快的音乐声,从黄土地上拔出腿来的农家人,欢快地舞起来。唱出心中喜悦,舞出和谐生活,一场场红红火火的文化“大餐”,吸引邻近的公兴村民骑着电瓶车前来观看。

  “绿桑高下映平川,赛罢田神笑语喧。”欧阳修诗中定格的宋代田家文化生活,在今日乡村以全新的面貌,演绎出别样的时代气质。

  一年多来,全市乡村深入推进的农房改善,在盐阜大地铺开了一幅美丽乡村新画卷,一处处静坐庭院、闲看落花的田园景象,成为乡村振兴最生动的现实注解。

  群众对农房改善的反映如何?有什么具体需求?改善后农业农村朝哪里走?带着这些问题,9月25日、26日,10月8日至10日,市委书记戴源随机调研走访了建湖县九龙口镇收成村、梅苏村,上冈镇树新村,冈西镇徐王村,大丰区新丰镇太兴村,刘庄镇友谊村,西团镇众心村,大桥镇大桥村,在面对面的交流中,了解老百姓最真实的想法。——这位盐城农房改善的出题人,在一线阅卷中仔细地察看答卷,为各地打分、释疑、纠偏,更为重要的是,“入山问樵、入水问渔”,要从群众的表情呼声中寻找更好的答案,谋划新一轮答题怎么答出群众满意的高分。

        走进门槛,更要走进心坎——

  党员干部的辛苦指数,决定群众的幸福指数

  9月26日上午,戴源信步走进冈西镇徐王村错落有致、路网通达的集中居住点,“一门两窗、六十平方,前面柴房厨房、后面猪圈茅房”的旧农房,被一排排白墙灰瓦、楼上楼下、阳台观景、庭院赏花的二层“小洋房”取代。

  在村民徐学中家的院子,戴源问,“拆老宅补了多少钱?进新房贴了多少钱?装修花了多少?”

  老徐选了一套56平方两室一厅一厨一卫的房子。“拆旧房,补了9万多,新房子不到7万,装修花了4万多,政府还给我兜底补贴2万多。”徐学中报出了一本账,“住进了新房子,基本上一分钱没花。”

  戴源笑了,“我们不能让群众房子变好了,但搬房子搬穷了。”

  得知老徐的妻子身患尿毒症,是低保户,戴源问,“家里医药费怎么报销的?”听到“基本全部报销”的回答,戴源满意地点点头。

  居住点上的几种户型,戴源一户户查看每一个房间,摸一摸门框,蹲下身察看阳台玻璃与墙的衔接。走进一户120平方的房子,看到四室一厅一厨两卫的户型,戴源说,“儿女逢年过节回家,也有地方住了。”看到95平方的两层小楼,有三室一厅一厨两卫,戴源说,“这种房型很好,实用、美观。”看着一家一户都有一个院子,他说,“虽然增加点成本,但是很实用,有农村气息、水乡风格。”

  用自己的脚板一步一步去丈量工作与服务的短板,用自身的辛苦去化解群众的心苦,市委书记的到来,让村民们非常激动,领导干部到一线,不只是走进群众的门槛,更走进了他们的心坎。

△图为建湖县九龙口镇梅苏村农民集中居住点。

  在梅苏村,戴源了解到,265户村民,有262户希望改造老宅,动迁协议不到10天就全签了。

  安土重迁的村民,为什么如此高度一致,如此积极主动?“你们是怎么做到的?”戴源问村组干部。听说建湖组织县镇村三级干部,带着政策和集中居住点规划图、房型设计图,“户户到、屋屋查”,全面调查摸底、宣传发动。建湖全县已实施整村推进的村庄拆迁率达92%,村组干部们说,没动一根指头、没一户强拆、没一人打招呼、没一封人民来信、没一个后遗症。戴源说,“群众问题,实质上是干部问题。我们把工作做细做实,实际成效就是最好的宣传发动。”

  走访了建湖的几个村,戴源发现了一个“334”的比例:大体上,30%农户选择进集中居住点,30%进城入镇,40%货币化安置。村干部介绍说,县里制定了一个调节引导政策,鼓励农民进城入镇,对放弃宅基地的农户给予15000元奖励,对进城入镇购房的再奖励每平方400元。这样做,把大部分农民引向城镇,能够有效避免新集中居住点出现“二次空关”。建湖大部分村,目前空关房、半空关房达40%左右,如果集中安置比例过高,就很有可能出现“二次空关”。

  政策的前瞻性、引导性,来自几上几下的调研、揣摩、讨论与实践。“要把前期思想工作做到位,政策撬动比例摆到位,还要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把群众的意愿引导到位。”对建湖选派县镇干部到集中居住试点村担任第一书记的做法,戴源非常赞同:“这些同志既懂政策,又接地气,既熟悉群众,又能引导群众,打通了县镇村三级工作体系。我们既要发挥好农民的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也要发挥好干部的引领作用和优良作风,用铁肩膀扛起铁担当,以好作风确保好成效。”

  每到一地,戴源必问村里有多少孩子,到哪里上学,怎么接送,必到当地的学校去看一看,了解生源和师资情况,看体育、音乐器材配备,看食堂、宿舍,甚至盥洗间。在太兴村,听说有些孩子要去龙堤小学上学,戴源把从村到学校10华里的路跑了一遍,说,“蛮远的,爷爷奶奶接送孩子很不容易。”

  从建湖九龙口小学、冈中小学、冈西小学,到大丰的新丰小学、刘庄小学、大龙小学、西团小学与初中,戴源发现,没有一个中心校学生总数超过四百人,孩子数量从六年级到一年级逐年级递减,有些学校,一年级的孩子只有六年级的一半,孩子上学大多选择进城入镇了。“孩子的走势就是人群集聚的走势。”从“倒金字塔”型的生数变化中,戴源看到了时代发展变化的大趋势,“老百姓已经用脚投票了。农房改善,其时已至,其势已起,是客观规律,我们必须顺应这个趋势。”

  戴源最关心的,还是最困难的群众,“明年要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如果仍有不少农民群众住在破旧、危险的房子里,算什么小康?要优先解决农村四类重点对象危房改造,保障最困难群众最基本的住房安全。”戴源督促村组干部,“现在中央有部署,省委有政策,群众有改善需求和一定承受能力,市、县也有相应的保障,要抓住这个大机遇赶快做。我们做一件事,不只是完成上级党委政府的任务,更要满足群众的意愿,不能只盯着已确定的736个点,只考虑试点的“十镇百村”。只要群众有意愿,就要坚定地去做。”

  宋人吕本中在《官箴》中说:“处事者不以聪明为先,而以尽心为急。”深入一线的戴源,对各级干部强调最多的,还是打赢硬仗的作风。“把我们自己逼到没有退路,群众工作的办法就想出来了。”

  政府配餐,尚需群众点菜——

  民生工程要少“为民做主”,多“让民做主”

  走新村,更看旧村。在尚未改造的老村,戴源看布局,问房龄,了解群众的想法。做过10年瓦工的徐王村书记徐维兵说,村里以前大部分人家房屋用的是石灰和空心砖,一住就是30年,墙用脚都能蹬破。多年来,虽然房子从草木变砖瓦,但整体上仍是“老旧小散乱”,三五户、十多户零散村庄较多,“空关房”“半空关房”很多,农业农村的形态几乎没有变化。

  “我们调查过了,全市150万户农户中,45万户有住房改善意愿,占总农户的30%。”戴源说,“党委、政府推进一项工作,能够直接惠及10%的群众,就很不简单了。农房改善可以惠及全市近三分之一的农民群众,推进农房改善既尊重规律,也契合农民意愿,需要下气力去做。因为这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以最基层最艰苦的人民群众为中心,就是体现党的宗旨,就是践行我们的初心使命。”

  所到各村,戴源一再告诫村组干部,“拆房给群众多少钱,房子盖多大,花多少成本盖房子。这三点一定要想明白。要针对群众不同的住房改善需求,分类设置进城入镇、退宅还耕、购房贴息、集中新建、原地翻新等不同政策,切实满足农民群众的个性化需求。县镇两级要把政策搞透,想尽一切办法帮农民省钱。”

  听说收成村有位70多岁的老人,晚上突发脑溢血,由于老村交通不便,120救护车开不进去,耽误了救治。“集中居住点选在哪里很重要,现在农村老人居多,选址一定要针对实际,尊重农民的生产、生活习惯和需求。”戴源说,“不能盖错房,不能用错地,要尽量选择在原村相对集中居住的毗邻区域,远离‘三高’:高铁、高速、高压线,靠近‘两道’:国道、省道,不仅让群众留得住乡愁,还要让群众靠近田、贴近厂、临近路,生产生活方便。”

  在梅苏村,戴源察看了不同时期三种不同形态的农房:2008年建的联体别墅,2013年从节约土地角度建的7栋多层楼房,去年新建的两层联排新农房。群众讲,联体别墅是商业开发,买不起;多层生产生活不方便,年纪大了爬不动,情愿住车库,也不想上楼。历经几轮摸索,这次新建的,群众都比较满意。戴源说,农房改善事关农民切身利益,群众的“小事”就是干部的“大事”。从脑中“一张蓝图”,到眼前“一幅实景”,里边有很大学问,一定要用心、用情,把好事做好、实事做实。

  收成村90平方米的房子,设计院一开始考虑到要保证3个卧室,楼下没有设计卫生间,县镇干部在实地察看中觉得,老人一般住在楼下,使用卫生间很不方便,及时修改了户型方案。

  戴源说:“这些细节,看似小问题,但如果不充分考虑群众生产生活实际需求,就会影响农房改善的大局。”看到有些居住点房型较大,戴源问村组干部,“四类人群”是怎么安置的。看到有些房型设计很好看,但阳台没有封闭,戴源说,“雨水可以直接打到房间,不如统一封起来。”走进大桥镇大桥村居住点正在装修的新房,戴源掏出手机,数着地板算起了房间与客厅的面积,替村民谋划起房间的摆布。

  “户有其屋,更要户优其居。”在每个新居住点,戴源都要看看卫生室、超市、快递、文娱场所等基本配套是否到位,听说有些居住点在“十通”的基础上,还通上了燃气,戴源说:“我们要让新农居既有农村的形态,更有城市的便利。”

  “始终站稳群众立场,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支持与理解。”戴源提到毛主席在《长冈乡调查》中说过的一段话:“只有苏维埃用尽它的一切努力解决了群众的问题,切切实实改良了群众的生活,取得了群众对于苏维埃的信仰,才能动员广大群众加入红军。”对如何把老百姓的事情想得细致、做得周全,更好地保护农民利益,戴源与村组干部讨论得更细,“农房改造后,人地分离现象突出,由于土地整理和规模流转,二轮承包地四至边界不再明确,农民的权益怎么保障?集体资产怎么分配?”他说,苏南早在十多年前就做了探索,农村集体资产实行按人确股,土地股份合作实行以地确股,确权确股不确地。他要求各地在农房改善的同时,超前考虑股权划分的问题,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这样农户即便进城入镇、进集中居住点,也能够分配清楚。

  “不以集事为急,而以方便为上。”一个市委书记的民生情怀,彰显在点滴细节上,以百姓心为心,必然换来百姓心。从徐王村离开的时候,上世纪七十年代的老书记唐登胜拉住戴源的手,动情地说,“老房子条件差,没有卫生间、洗澡间,在盐城的孙子孙女不大肯回来。新房子各样条件好了,节假日小孩也都肯回来了。农房改善政策就是好。”

  撸起袖子,还得迈开步子——

  希望的田野呼唤新型农业

  在树新村田头,戴源认真地看起两张图,一张是2016年的村居图,条状分布的散乱民居,把土地切割成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零散田块;一张是农房改善后的条田化土地整治项目图,退宅后的大田成方成块,面貌一新,宽敞便利的机耕道路,硬化畅通的水系沟渠,展现出现代农业的图景。树新村今年4月份实施农房改善,拆除578户,通过宅基地复垦和土地整治,耕地从5000亩增加到6000亩,土地质量等级从五等提升到四等,村里按照每亩900元的租金全部流转给市银宝集团,村集体经营收入每年增加90万元。

  戴源与村组干部们算了一笔账:农房改善中,通过闲散地、道路、田埂、废弃沟塘的综合整治,一般村可以多出5%-8%的耕地,增加300-500亩地,人多地少的村,田埂更密,净增地比例更高,可达10%-15%。多出来的地作为集体留用地,可大大增强村集体的收入,仅靠这一项就能消灭贫困村。全市农房700多个改造点,新增地总量可达到30万亩。徐王村通过整村推进,平均每个宅基地拆出0.65亩地,村里增加了410多亩耕地,增加了村集体资产,负债20多万元的经济薄弱村,到去年底,村集体积累已近100万元。

  土地是资源,更是要素。徐王村书记徐维兵、大桥村书记吕冬官有一个共同的观点:一户两户、修修补补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改变不了落后面貌。戴源肯定了他们的说法:“分散的居住,必然带来零散的田块,难以形成规模效应。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耕作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农村发展需要。搞农业现代化,不能靠老一辈农民,也不能靠分散零落的地块。农房改善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乡村振兴的牵引性工程,既顺应了城镇化的大趋势,解决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的问题,又可以把零散的土地连成片规模经营,带动农业在生产经营方式上出现根本性的变革。农村的人口结构、产业结构、治理结构、村庄布局,乃至生产生活方式,都将在这场农房改善中发生深刻的变化。”

  在靠近荷兰花海的太兴村,戴源与村组干部聊起了农家乐的三种途径:在苏南,村里把农房统一集中,好一点的做客房,差一点的当仓库,沿着路边的做餐厅,这是集体经济的思路;在浙江,农民把房子租给上海人或香港人经营;浙江长兴一带,农民自己做。戴源勉励村组干部带头探索新业态,“谁做成了,大家就跟着做了。”

  英国人彼得•梅尔描述去法国普罗旺斯葡萄园的追梦人,“他们在辛苦乏味的职场打拼多年,有了足够的积蓄,需要一个项目,一个挑战,一个能让他们黎明即起的理由。而一座葡萄园恰好满足了他们的需求。”

  在荷兰花海、刘庄金色农业、太兴村艾伦特农场,一块块流转的土地上,同样活跃着这样一批乡村追梦人,用高科技的栽种方式,强大的物流,各逞新奇的销售方式,改变着农业的面貌,让传统的靠天吃饭、高强度、低产出的农业,变成更年轻化、更战略化,加上互联网属性,有创意、有价值观的农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40年前,我们通过农村改革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大幕,40年后的今天,我们应该通过振兴乡村,开启城乡融合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现代中国的希望版图,不可缺少乡村振兴的星际坐标,农房改善是新时代盐城农业的发力点,找到了城乡融合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微观路径、现实主体。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田园梦。“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陶渊明笔下质朴恬淡的乡村;“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是沈从文笔下情致优美、人情淡远的乡村;“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诗人海子盛放幸福梦想的乡村。而农房改善正在广袤的盐阜大地,构筑新时代田园梦想,新农居串点成线、连线成面,从“一处美”变为“一片美”,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一份可行答案,描绘了一个多彩样本,让中国道路的“盐城版”焕发出时代的锦绣芳华。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8774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