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市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独特,是我国17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被誉为“东方湿地之都”。近年来,盐城市始终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优先,持续推进绿色发展,放大世遗效应,当好生态典范。以丹顶鹤、麋鹿等珍稀野生动物及其赖以生存的滩涂湿地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盐城滨海湿地先后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成员、“东北亚鹤类保护网络”成员、“东亚——澳大利亚涉禽迁徙网络”成员、“拉姆萨尔国际重要湿地”。
注重环境保护,不走“先污后治”的老路。始终坚持预防为主,不断强化源头防治,坚决守好自然生态保护底线。坚守自然生态保护历史责任、坚守生态保护红线、坚守绿色发展底线,从严守生态环境质量底线、严格重点行业环评审批等8个方面,强化建设项目环评审批和服务工作,严格环境准入标准,抓好源头管控,在招商引资中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决不接受污染转移”,一大批项目在沿海发展布局中被否决。2019年,盐城黄海湿地作为我国首个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滨海湿地,成为盐城自然生态保护工作的最高荣誉与历史见证,为生物多样性保护作出极其重要的贡献,取得显著成效。
注重生态建设,不走“机械对立”的狭路。坚持统筹全局、着眼长远,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抓手,不断提升组织化程度,推进沿海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建立包含生态环境、自然资源、水利、农业农村、自然保护区等部门单位合作共建共管的工作协调机制,对涉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大事项进行会办研究,分解、落实责任,形成职责明确、分工合理、配合协调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组织管理体系。狠抓环境治理工程性措施,持续抓好中央和省环保督察交办问题整改,坚决守好安全环保底线。以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为基础,以贯彻《黄海湿地保护条例》为契机,持续开展“绿盾”专项行动,重点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生态红线保护,系统推进陆域、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坚持绿色发展,不走“殃及子孙”的绝路。重点围绕“保护好、研究好、宣传好、利用好、示范好”目标,扎实做好申遗“后半篇文章”。深入实施生态修复工程。持续开展湿地生态修复,加快盐城湿地博物馆建设,打造盐渎、东沙、大马沟等一批省级、市级湿地公园,抓紧实施西部湖荡湿地退圩还湖工程,确保创成国际湿地城市。不断拓宽“两山”转化通道。高标准推进黄海湿地生态旅游业发展,提升条子泥、黄海森林公园、麋鹿和丹顶鹤自然保护区等景区品质,加强湖荡湿地旅游资源整合,构建全域旅游、全景世遗的旅游空间格局,打造令人向往的生态风光带、人海和谐的蓝色经济带。持续打响生态品牌。先后建成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积极争创国际湿地城市。连续三年成功举办黄(渤)海湿地国际会议,已逐渐打造成为国际迁飞候鸟保护领域的“知名品牌”。(张华林 张美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