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

首页>地方频道>盐城>要闻

江苏新潮村:三代村居“同框”,道出振兴“密码”

  黄海之滨的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新坍镇,有一个远近闻名的“新潮村”。“全国劳动模范”巴一恺带领广大干部群众,以不畏艰难、敢闯敢干的“战长滩”精神,终将寸草不生的盐碱地改造成亩产数百公斤粮食的高产田,家家户户住上新居,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村。

  新潮村何以“永立潮头”?从空中航拍俯瞰,当年开荒者自建的平房、新世纪之初新农村建设的楼房、近年来兴建的农房改善集中居住社区——三代村居恰巧“同框”,嵌入在一片绿色的田野间,清晰展现了乡村巨变。

  盐碱地上起新居

  苏北农房大多为村民自建,零散分布,但新潮村原九队却是一排排整齐划一的平房,让人耳目一新。

  “不像别的村组是一家一户自己盖房子,我们的老房子是集体建的,不仅齐整,而且质量好,用的都是青砖。”谈起新潮村原九队过往的岁月,巴坤华老人神采飞扬。他自豪地向记者介绍,当年村民特意去隔壁县学习烧窑制砖,同时代的土坯房现在基本坍塌了,而九队的砖瓦房经受住了岁月考验,历经半个世纪仍能住人。

  更令人惊叹的是,在新潮村原九队北侧,还保留着几栋颇有“民国风”的青砖楼房,这些楼房原来是作为村里的公共浴室、剧场、食堂使用,同样由当年村民一砖一瓦集体兴建。“那个年代苏北农村里竟然有这样的小洋楼,可以说是相当气派,不到城里就能去剧场看电影,确实很‘新潮’。”一名“60后”参观者看到这里不禁发出感慨。

  射阳县东临黄海,千百年来,起灶煎煮海盐曾是这里村民的生计。半个多世纪前,新潮村原九队旧址还是一片无人居住的盐碱地。如今,新潮村原九队传统村落不仅得以保留,周边还建起一排排崭新亮丽的新居。

  2008年,射阳县在尊重群众意愿前提下启动康居工程,在新潮村建成第一批新房。近几年,借助省里推出苏北农房改善行动的契机,又新建了一座集中居住新型农村示范社区。

  走进村民金立良的新房里,就像是到了城市楼盘样板间,装修得十分精致。“要是放在城里,我这个房子就是小别墅,应该值不少钱吧。”金立良半开玩笑地说,他家房子楼上楼下两层共有145平方米,各种家电家具应有尽有。

  “三个不同时代的住房依次排列,以肉眼可见的方式,展现乡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坍镇党委书记王义豪说。

  敢闯敢干“战长滩”

  1926年出生的巴一恺在淮海战役中响应号召,主动支前,并火线入党。淮海战役胜利返乡后,20多岁的他担负起带领新潮村原九队发展的重任。

  巴一恺带领村民摸索出了“包产到组、以产计工”等办法,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创造性地将旱作制改为水旱轮作制,采取“种绿肥、多养猪、深挖沟、草还田”等措施改造盐碱地,连年获得丰收。

  “翻地、挑河、打砖坯……村里号召我们做什么就做什么。”72岁的唐维珍老人回忆说,当年她们16个女同志组成“铁姑娘队”,披星戴月,和男劳动力一样干,没有人叫苦叫累,只有一个念头,就是要把家乡建设好,“今天吃苦,是为了明天过上好日子”。

  不过,面对严酷的自然环境,也有村民打了退堂鼓。“当时就有6户提出来,长滩要搞成,不知道要到猴年马月,没有信心,后来就搬走了。”巴一恺老人回忆说,“但我们决心坚定,就算只有一户也要干,在长滩治理好后,出走的6户又搬回来了。”

  1973年,巴一恺又带领群众自办窑厂、烧砖建房,为农户建起新房,让农户免费居住。

  “村里原来是茅草房,台风一吹就能掀开屋顶,大伙想要建砖瓦房,只能到外地窑厂用草换砖头建房子,但这样到哪一年才能成功呀?”唐维珍老人回忆说,“经过队员集体协商,我们还是觉得要自力更生,自己想办法搞土窑、烧砖头、学瓦匠、学木工。白天不够夜里凑,有时凌晨3点起床,干到晚上10点才结束,终于建好新居。”

  1979年,巴一恺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在新潮九队不畏艰难、敢闯敢干“战长滩”精神的感召下,20世纪80年代,射阳连续12年获得“全国棉花状元县”;进入新世纪,又连续13年蝉联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接续绘就新图景

  当下的新潮人,正秉承当年老一辈人不畏艰难、敢闯敢干“战长滩”精神,接续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射阳县是江苏省较早推行“联耕联种”的农业县,如今这里的小田已悄然变成大田,多数村民已将土地流转出去,由种粮大户规模化耕种,新潮村也不例外。

  “土地集中连片后,大户才愿意耕种,流转费用才会水涨船高,最终让农民受益。”2016年担任新潮村党委书记的刘爱军,是土生土长的“新农人”,自己曾经营家庭农场。在他看来,新潮村现以老年人居多,“老人农业”的种粮效率远比不上规模化生产,但很多村民都有难以割舍的土地情结。

  为了打消群众顾虑,刘爱军主动将自己经营的家庭农场转为村集体所有,并多次召开群众座谈会,讲解政策,最终以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的方式,成功吸引村民流转了850多亩土地。

  “流转费用不少于自己种地的收益,还能腾出手来出去打零工。”新潮村村民唐维忠说,他一家五口人有6亩地,全部都流转出去,每亩每年有固定的900元租金收入,工地上打零工收入也不少,生活条件大为改善。

  为了增加群众致富门路,新潮村还以合作社为载体,带动优质稻米规模种植,增加农副产品市场竞争力。“只靠卖粮收益有限,需要在延长产业链上、打造农产品品牌上动脑筋。”刘爱军说,合作社已成为中粮集团指定的供应商,年收储3万吨原料粮。同时,新潮村还将本村生产的大米加工成年糕、粽子等,远销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家。

  另外,新潮村还着力改善人居环境,提高村民居住条件和幸福指数。对老建筑修旧如旧,延续历史文脉,再现20世纪六七十年代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

  近年来,新潮村荣获中国最美村镇“生态宜居奖”、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等称号。新潮村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行稳致远。

  为了继承“战长滩”精神,更好地传承红色文化,激励后辈追寻新潮村奋斗的印记,新潮村以巴一恺带领干群艰苦创业的故事为主线,创办起一座新潮红色文化传承馆。记者在馆内看到,通过图文资料、生产工具和情景模拟,当年巴一恺带领干群战斗在盐碱贫瘠长滩上的场景宛在眼前。

  在当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射阳新实践中,射阳提出要持续推进农业强县建设。射阳县委书记吴冈玉说,射阳将一体化实施粮食稳产保供、乡村产业发展、农业科技提升、农村改革创新、农民收入倍增、和美乡村建设“六大行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鱼米之乡,争创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068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