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国际影视展现场。资料图片
记者 顾杰
“在我以前的电影里,我在香港看到了上海,在这里,我在上海看到了香港。”
当王家卫的这段采访视频在香港国际影视展上播放时,台下响起了阵阵掌声。这位生于上海的香港导演感慨,第一次走进为电视剧《繁花》搭建的“黄河路”时,体会到了什么叫“双城记”。
近日,为期4天的香港国际影视展落下帷幕,《繁花》剧组演员和60多家上海影视企业等集体参展,沪港两地影视从业者济济一堂。
“《繁花》不能,也不应该是‘孤品’。”此次影视展上,不少行业人士和记者聊起“繁花”现象,大家都在期待和思考,如何能让更多“繁花”在沪港两地绽放。
文化共鸣
提前一天,就有香港本地媒体打听:“《繁花》剧组什么时候来?”
当天,剧组演员突然出现在香港会展中心内时,引起一阵骚动。记者还没反应过来,已被眼前的“长枪短炮”挡住了视线,参展的专业观众,瞬间变为这部电视剧的“粉丝”。可见,该剧虽已完播两个多月,但其热度并未减少。
“昨天我见了一个香港朋友,她见到我就特别激动,说终于看到‘潘经理’了。”出席此次活动的《繁花》剧组演员佟晨洁告诉记者,《繁花》在香港很流行,大家看完之后有很多讨论,不仅是因为喜欢王家卫导演,也因为对上海这一故事背景很感兴趣。
因为工作的关系,佟晨洁有很多来自香港的模特朋友,平时经常一起聊天、吃饭。“大家相处都觉得没什么界限,生活习惯上是非常接近的。”在她看来,香港和上海联系紧密,两地人员往来也很频繁,两座城市之间有着文化上的共鸣,两地市民的状态也有着某种相似性,比如积极努力和快节奏的工作、面对生活独立自信的状态等。
“周围的香港朋友看过后,都觉得很‘香港’。”演员郑恺在电视剧中出演从事皮草生意的魏总,在他看来,《繁花》以上世纪90年代为蓝本进行创作,不仅符合导演心中上世纪90年代的上海,也与当年的香港有某种相似性。
正因为这份相似,香港观众接受起来才更加无碍。更有趣的是,《繁花》中设置的许多香港元素,还曾引起在沪港企港商的关注,甚至掀起一股久违的沪港怀旧风。
例如,在《繁花》第10集,由香港演员钟镇涛扮演的香港“厨神”突然“空降”上海黄河路,带来了“仙鹤神针”“船王炒饭”等琳琅满目、活色生香的港式粤菜,帮助陷入困境的至真园“起死回生”,相关桥段一度引起热议。
在影视展现场,钟镇涛回忆起这段经历时笑言:“这部剧播出后,我认识了很多厨师朋友,很多是知名的大厨,他们会叫我去饭店试菜,这是我意想不到的收获。”
在他看来,香港和上海都是国际大都市,两地之间并不陌生,自己也深受上海的影响。“拍戏那几年我就住在上海,因此对上海很熟悉,很多地方我都去过,除了不会说上海话,我已经是半个上海人了。”
建立在相互尊重之上的交融,让佳作得以诞生。《繁花》电视剧总制片人彭绮华告诉记者,《繁花》小说原著使用沪语创作,是海派文学的高峰,电视剧尊重原著精神,所以选择用上海话来拍。至于未来是否会有类似《繁花》的作品出现,彭绮华笑答:请大家继续关注我们。
各扬所长
《繁花》是一部具有沪港文化交流合作背景的电视剧,从这个意义上看,它并非孤品。记者注意到,今年参加香港国际影视展的不少上海影视企业,推出了以香港文化为题材来源的作品。
比如,根据香港作家亦舒同名小说改编的《承欢记》,讲述了发生在上海一个传统家庭的故事;同样根据亦舒作品改编的《嘘》则将“香港一家人”落地为“内地一家人”。
影视展开幕前一天,恰逢金庸先生诞辰100周年。来自上海的影视企业耀客传媒在翌日举行的新剧发布会上宣布,将推出系列单元剧《金庸武侠世界》,全新演绎“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该剧第一阶段已制作完成,预计上半年播出。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剧还邀请香港著名导演袁和平加盟,担任武术总监。“在影视剧制作方面,香港和内地有很强的互补关系,可以互相借鉴,共同为作品加分。”上海耀客传媒首席运营官陈兆羚告诉记者,香港团队经验丰富,对整体视觉呈现的把控能力很强,而内地在影视拍摄的大场面协调和剧组统筹生产等方面则较便利。
今年的香港国际影视展,吸引了超过25个国家及地区750多家展商参加,组成了30多个地区展馆。对上海影视从业者来说,香港不仅是内容创作的素材来源,也是参与全球文化产业竞争的重要平台。
多家影视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每年亚洲地区实力强劲的客户都会参展,对作品辐射国际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此外,3月这一节点上,交流比较活跃,成果转化率较高。
上海出品的作品具有独特的魅力。陈兆羚说,上海影视公司在剧集调性和话题性的把握上,可以说是深耕细作,对市场保持着高敏感度,因此,很受香港和其他地区买家的欢迎。
深度合作
沪港两地在影视方面的合作,由来已久。香港贸易发展局中国内地总代表钟永喜告诉记者,早年间港产电影电视剧登陆内地,很多都是通过上海进行全国发行,两地影视行业已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繁花》就是经典案例。
在钟永喜看来,上海影视拍摄具有很好的营商环境,不同于一些地方只依靠财税优惠吸引,上海更多依靠市场力量,且行业的配套服务十分到位,“这种做法更可持续,产出的内容更有生命力”。
在今年的影展现场,上海市广播影视制作业行业协会秘书长于志庆见到了很多香港老朋友,他们中很多人曾在上海拍摄制作影视内容。于志庆和他的同事们,为其在上海顺利拍摄提供了周到的服务。
早在十年前,上海就提出建立和完善上海影视拍摄服务体系,专门成立部门协助各大影视公司到上海拍摄,免费提供拍摄支持、版权交易、版权纠纷调解等各类服务。以至于过去几年,“在上海拍摄有难题,就去巨鹿路709号(协会原址所在地)”这句话,在全国很多剧组间口口相传。
于志庆告诉记者,这一做法,其实是从香港学来的,在香港叫电影统筹服务科,协助电影业解决制作方面的实际困难。此外,上海市广播影视制作业行业协会还成立了技术专业委员会,致力于向香港同仁学习先进的后期制作等技术,并和香港的导演委员会等建立了广泛的合作。
在于志庆看来,香港影视从业者的专业能力和敬业态度,是非常值得内地从业者借鉴学习的。“制作体系标准化,不同工种之间配合一气呵成、严丝合缝,哪怕是现场一个小小的场工,都非常专业,也有职业自豪感。”
“大家提到香港班底,就是品质保证。”郑恺告诉记者,自己刚入行时,很多导演、制片、武术指导等工作人员都来自香港,他们不仅能吃苦,还为内地影视从业者提供了很多值得借鉴的技术。
今年,上海市广播影视制作业行业协会与香港贸易发展局签订了新一轮为期5年的合作备忘录。面向未来,钟永喜表示,希望沪港两地在影视行业科技、人才、国际化传播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合作,为我国影视产品走向国际作出更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