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市委、市政府6月16日召开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工作会议,出台《关于推动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的意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以及《文化重点项目建设三年推进计划》;与省文化厅、省文物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举行全市文化建设成果展并对首届“盐渎文化奖章”和“盐渎文化新人奖”进行表彰……
近年来,盐城以文化建设工程为抓手,传承优秀历史文化传统,加强“源”的传承、加大“创”的力度、下足“化”的功夫,把满足群众文化需求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建设具有沿海城市魅力的文化名城。
历史文脉的时代升华
在煮海熬波中孕育的海盐文化、在烽火硝烟中熔铸的铁军文化和在改革开放中形成的新时期城市精神,形成了盐城独特的文化标识。为了把文化融入城市灵魂,盐城加强历史文化“源”的传承,丰富文化建设的时代内涵。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将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厚德盐城建设叫响全国。1至5月份,盐城再次上演“好人接力赛”,6人荣登“中国好人榜”,入选人数全省第一。近3年来,全市累计18人登上“中国好人榜”。
“我们始终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文化建设的主心骨,充分挖掘盐城丰富的红色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繁荣文化事业,培育城市精神,形成强大的价值引导力和精神推动力,建设‘社会文明程度高’的厚德盐城。”市委书记朱克江说。
注重用核心价值观铸文化软实力之魂。市区毓龙路,又称“道德模范一条街”,一批先进模范照片印在宣传牌上;BRT公交站台,抬眼便是各类道德典型肖像;全市城乡随处可见发布好人好事的“厚德盐城榜”。
作为新四军重建军部所在地,全市境内有248处革命旧址、旧居、纪念馆等设施。从2014年起,市财政拨出专款,分三批对25处重点革命遗址进行修缮提升,为开展爱国主义和党性教育现场教学创造条件。
戏剧创作的“盐城现象”
由省文化厅投入、盐城文艺工作者打造的大型现代淮剧《小镇》,日前参加了在盐城举行的“江苏艺术展演月”展演。这部2015年度我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剧目,赢得专家和观众一致好评。
加大“创”的力度,通过创作创新繁荣先进文化。素有“现代戏之乡”“小戏之乡”美誉的盐城,戏剧创作在全省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成为“全国现代戏创作基地”,形成戏剧创作的“盐城现象”。淮剧《打碗记》《奇婚记》《太阳花》《鸡毛蒜皮》、小淮剧《画像》等数次晋京演出,获全国多项大奖。淮剧《公鸡做媒》《我是你的留守妻》《体检风波》等,分获全国群星奖和全国小戏小品大赛金奖。
去年,盐城共创作18部大戏、20个小戏。大型现代淮剧《小镇》获省第二届文化艺术节优秀剧目奖,为《人民日报》推出的2014全国五部优秀戏剧之一;第十三届省戏剧文学奖16部获奖作品,盐城作者占5部;第八届“江苏戏剧奖·小戏小品奖”大赛12个小戏参加决赛,有7个为盐城作者创作。
“盐城的现代戏创作独树一帜,体系完备的创作队伍支撑了盐城戏剧的繁荣,推动盐城走向全国现代戏的‘高原’。”著名剧作家、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罗怀臻热情称赞。体现盐城风格的精品力作不断呈现,如小淮剧《画像》,累计演出600多场,先后获省“五星工程奖”金奖、全国第九届群星奖第一名,并赴北京人民大会堂汇报演出。
文化惠民的生动实践
投入30多亿元,建成中国海盐博物馆、文化艺术中心、图书馆、淮剧博物馆等一批重点文化设施;去年全市人均文化事业费37元,列全省第6位,居苏中、苏北第一;“4+X”流动文化服务模式遍及城乡,城市社区“15分钟文化圈”和农村“10里文化圈”建设快速推进。
以文“化”民,以文育民,让文化从“剧场”走向“广场”。大市区每年举办“盐渎大舞台”文化惠民乡村行、欢乐社区行、镇镇到巡演等系列公益广场演出200多场;今年又启动“多彩周末”聚龙湖畔文化惠民演出“周周演”。“十馆联动”先进文化下基层巡演已连续举办九届,建立市、县、镇三级网络联动配送体系。市歌舞剧院、省淮剧团深入全市126个镇、街道,开展“打开心扉、唱响盐城”镇镇到文化惠民演出。
党委政府“文化惠民”与百姓“文化参与”形成良性双向互动。阜宁成功举办五届“牛歌展演”,去年还推出国际牛歌文化艺术周;东台组建“群众文化合作社”337个,“哈哈周末”百姓舞台唱响“地方土声音”。变固定“送餐”为群众“点餐”、建立“流动文化服务驿站”、实行“图书馆总分馆制”。盐阜大众报业集团以“党报+WIFI”模式,在全市公共区域建设无线网络,为市民免费提供上网服务。
“你点节目我送演出”惠民活动开展3个月,点播率就超过5000人次,直接受益群众10万多人。以流动文化大篷车、流动图书馆、流动文化馆、流动影院等为基本项目,以“盐渎书吧”等项目为补充的“4+X”流动文化服务模式,让文化从城市“高地”流向农村“洼地”。去年,全市流动文化累计受益群众近500万人次。“周一大讲堂”“盐渎风全民读书月”“黄海讲坛”“新四军大讲堂”等,让书香盐城更具文化魅力。
本报通讯员邵建华乔宗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