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首页>地方频道>上海>要闻

聚焦创新驱动 发挥龙头带动作用 市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举行专题审议

  记者 王海燕 茅冠隽 王闲乐 杜晨薇 胡幸阳 周程祎 吕佳

  昨天下午,市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举行专题审议,围绕“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加快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能级,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扩大制度型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深入推进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加快提升文化软实力”“更好发挥龙头带动作用,着力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六大议题,代表们争相建言。

  深度融合科技创新产业创新

  “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加快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专题审议中,多位与会代表谈到了提升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的重要性,认为基础研究方面的短板影响了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和我国科创发展整体水平。“基础研究是原始创新的主阵地,是工程应用的资源地。”史迅代表建议,创新选题机制,优化组织模式和管理方式,努力产生原创性、引领性的科创成果。“譬如可以设立大科学装置专项基金,推动在沪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创新主体与大科学装置开展联合研究。”

  王晓东代表建议,加强企业投入基础研究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以捐赠和建立基金等方式多渠道投入基础研究;加强技术融合,通过央地合作,共同解决基础研究问题。

  基础研究成果如何落地转化,也备受代表们关注。“科学研究没有快车道,但科技成果转化可以有快车道。要把科学研究上花的时间在科技成果转化上赶回来!”赵东元代表呼吁,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科技成果转化也是一门学问,专业性很强,光靠政府机构、高校、科研机构的行政人员来做远远不够。这里绕弯、那里绕路,这是很多非常有潜力的科研成果没有完成最终转化的原因。希望政府给予相关政策支持,让科学家找到专业团队做转化。”

  程向民代表以G60科创走廊为例,建议从0到1到10的全过程创新中,加强新质生产力的组织体系,形成头部企业引领的产业集群,让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科技创新步入新阶段,对人才培养、平台服务、政策支撑也提出了新要求。轩福贞代表提到,现在的科技创新,往往横向跨学科,纵向要求“基础+应用”,传统的培养模式不利于跨学科复合型的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要有交叉融合的专业能力和宽广的全局视野,“要打破传统思维,探索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具有个性化的学习计划、课程设置和实践条件。”

  谢吉华代表建议上海构筑符合国际规则的创新服务体系,率先打造面向全球开展业务的技术要素市场,搭建全球化的交易网络和服务网络。蔡海文代表提出,要将公共研发平台作为重点建设内容,推动产业界、学术界、政府间的合作,加快平台整合和打造,串联科学、技术等工程上的核心攻关,支撑各前沿领域的全链条创新。

  叠加产业优势助力科技进步

  “上海已是全球金融要素市场最齐备的城市之一,集聚各类金融要素市场15家,共有持牌金融机构1700多家,近三分之一是外资金融机构。”在“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能级,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专题审议中,周小全代表列数了体现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能级的一串数字。

  数字背后,不少代表深感有压力,也有动力。“关键要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迈向更高水平。”周小全建议,要牢牢把握强化全球资源配置功能这个主攻方向,不断提高金融要素市场国际化程度,特别是要加强金融基础设施核心技术开发,建设国际领先的支付、清算、结算、登记、托管体系,提升跨境融资便利化水平。

  田向阳代表认为,在强化全球资源配置功能过程中,离不开期货市场的高水平对外开放。“目前上海期货交易所正在酝酿全方位一体化对外开放的方案,建议各级部门对交易所探索推进境外其他地区的监管注册和认证方面给予支持,加快拓展‘上海油’的应用场景。”

  当前,以开放促改革的成效在金融领域已较为显著,此次政府工作报告也对加快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做了具体安排。郑浩剑代表指出,目前上海有完整的金融生态,基础设施较强。“关键要看怎样做出特色,和国际上其他金融中心差异化发展。”他建议,进一步做强科技金融、数字金融等新产业赛道的平台建设。“最近新加坡的科技金融节就搞得非常红火,上海也应站在全球化的角度,思考通过建设怎样的平台,吸引更多创业者和机构。”

  近年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赋能科技创新一直是金融行业的热点。会场内,代表热议的焦点之一同样是如何进一步叠加金融产业优势,做强养老等民生服务,更好助力科技进步。刘信义代表建议,在满足科创企业多元化资本需求方面力度更大、退出机制更加通畅、制度更加完善,推动国有资本按照一定比例和规模发起或参与早小孵化投资。“最近在浦东新区支持下,我们正计划发起目标规模10亿元的早小基金,这是国资企业第一家,准备落户在张江孵化基地。”

  张守川代表也表示,应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深化国际金融中心与国际科创中心联动发展。发挥政府引导基金的叠加放大效应,完善国资创投体系,建立更具操作性的市场化激励与容错机制。同时,优化政府+市场金融风险协同分担机制,推动在沪金融机构试点实施与科技创新更加适配的信贷审批和风控体系改革。

  统筹高水平开放高水平安全

  “要统筹把握好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在“扩大制度型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专题审议现场,黄建忠代表说,高质量发展就如行稳致远的一辆车,高水平开放是澎湃的动力,是“油门”,高水平安全是灵动自如的“刹车”,彼此之间的关系如何综合把握、统筹处理,是把握制度型开放的关键。

  在王振代表看来,要围绕增强我国供应链的韧性和国际竞争力,对应国际经贸规则变化趋势和全球供应链重构趋势,充分发挥上海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先行先试优势和国际贸易中心优势,实施供应链贸易战略,打造上海贸易新增长点。

  他建议,以上海自贸区、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虹桥海外贸易中心、海关特殊监管区、“丝路电商”合作先行区作为试点载体,主动对标CPTPP供应链贸易规则,率先建立高水平供应链贸易国内规则。比如对于高附加值跨境维修业务,在相关部门的现有规定基础上,进一步突破产品和空间限制,形成全球维修实施细则。

  “上海要主动参与国家涉外领域立法,为国家层面推进涉外法治体系建设贡献上海经验和智慧。”刘晓红代表建议,增强我国涉外立法的国际法思维,逐步从应急性立法转向规划性立法,提高系统性和针对性;从宣示性立法转向实施性立法,注意平衡涉外立法的价值立场宣示作用和实施效果。同时要用好“引领区”立法权,积极争取中央赋予上海更多开放优惠政策。

  “现在大家都在‘卷’医疗健康数据,但是健康医疗大数据治理、应用和开放还没有形成制度性保障,亟待制度性‘破题’。”市人大代表、上海市天华律师事务所律师姚海嵩呼吁抓住窗口期,对接国际规则和高水平开放,以法治护航健康医疗大数据治理和有序应用。

  “上海高端航运人才非常稀缺,涉外法律人员登记在册不足一千,跟海事海商相关的法律人员就更少了。”陈燕代表提出,国际航运领域需要复合型人才,既需要具有航运专业知识,同时又需要有一些跨境金融、保险知识,这样的人才培养储备需要一定时间积累,建议在培养的同时,放宽这些高端人才的引进通道。

  让人民真正参与城市建设

  “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专题审议吸引了众多人大代表参加。好不容易获得发言机会的胡晓丽代表不禁感慨:“总算抢到话筒了。”

  “我们需要一套强有力的制度保障,让全过程人民民主真正在上海遍地开花。”胡晓丽代表接着说,只有让广大人民真正全程参与到城市建设中,才能让大家产生“这是我的城市”的归属感。许丽萍代表提到了她在中远两湾城、杨浦区控江路街道凤南一村的观察,认为基层民主拥有巨大力量,是上海建设现代化城市的基石,建议通过创制性地方法律加相关配套制度,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每年都有无数青年来到上海逐梦。”柴闪闪代表希望有关部门能重视青年的烦恼,着力在青年期盼的安居、发展、乐业三个重要环节给予更多支持。

  金晶代表说,因为有人用残疾车违规载客造成安全隐患,现在很多残疾车都取消了后排座位。但对那些下肢残疾的市民来说,他们很需要这个空间来安放轮椅,或者让陪护人员能够跟随。希望通过精细化管理,精准打击违规载客现象,把残疾车的后排座位还给残疾人。王海波代表提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在安装充电桩一段时间后,很多居民会选择回到“飞线充电”的老方法。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两者的电价存在细微差距。他建议,通过更多引进光伏企业、降低充电价格的手段,巧妙地引导居民。王颖代表建议,在城市更新过程中要制定更加精细化的认定标准、实施细则和步骤指引,同时多渠道听取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堵点,从而有效解决问题。

  “我们协会成员不多,只要是经常骑电动车的,去年几乎都发生过交通事故。”王芳代表的一番话引发了代表们的共鸣。洪程栋代表说,2023年上海发生了不少由非法改装电动车锂电池、违规充电引发的火灾,严重威胁到了城市安全。“社会治理和安全是密不可分的,我们要筑牢城市安全底线。”洪程栋代表建议,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发动更多市民,动员大家时刻关注、及时上传遇到的不安全现象,对于其中表现突出的可以适当给予奖励。张之崟代表说,作为一座超大城市,上海在城市安全上应该有更高的标准,要重视夯实基层一线的安全监管力量。

  深挖文化富矿打响文化品牌

  在“深入推进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加快提升文化软实力”专题审议现场,《繁花》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繁花》的成功启示我们,文艺工作者既要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反映时代洪流,还要有追求细节、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和工作方法。”来自《繁花》出品方上影集团的王健儿代表提出,未来应进一步释放和转化现象级影视IP的价值,带来城市文化IP溢出效应,助推上海文旅消费升级、城市有机更新和文化遗存保护等。

  在张颂华代表看来,要让文化建设“一路繁花”,必须不断完善文化创作机制,深挖上海文化富矿,从而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将上海打造成独具魅力的人文之城。

  上海文旅进入深度融合发展阶段,如何进一步助力上海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休闲之都?周卫红代表调研后发现,2023年上海机场吞吐量与2019年同比减少2500万人次,主要原因就是国际航线的缺失。她建议,入境旅游应该得到更多重视,同时也要进一步推动优秀建筑等逐步向公众开放,主动打开文化展示大门,让文化的亲民性成为上海文化大都市建设中的独特闪光点。

  “文化要有话语权,就要跟国际接轨,要走向世界。”邹文权代表也认为,只有在更广阔的全球语境下弘扬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让文化更具创新性、思想性和中国特色,才能真正提升文化话语权。

  “在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中,乡村是不能缺位的。”谈起上海文化品牌,乡村文化往往被遗忘。余思彦代表认为,乡村文化见证了一方水土的发展,浓缩了乡愁记忆,应当充分挖掘地方历史文化,自觉做好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他还建议,可以通过先行先试探索建立乡村博物馆、非遗展示馆等,激发当代青年爱乡爱国之情。

  近年来,网络游戏逐渐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胡睿代表说,上海游戏的市场规模占到全国的半壁江山,应当充分利用好这一资源渠道,为网络游戏企业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从业人员建立起更通畅的联络平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跨界融合、创新发展。

  提升龙头作用牵头标准建设

  “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连续14年排名全球第一,但上海港的货源结构发生了变化,本地集装箱货运量近年来是下降的,腹地货源提供的货运量超过上海港总货运量的七成。在长三角的港口一体化方面,上海作为龙头,组织货物运输、服务腹地经贸发展尤为重要。”在“更好发挥龙头带动作用,着力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专题审议现场,丁嵩冰代表开宗明义。他建议,上海可借助背靠长江、周边区域水系发达的优势,把更多货物通过海铁联运的方式进行运输,先把货物通过铁路运到长三角区域海铁联运成熟的港口,再通过水路运到上海,这样有助于提高货物运输效率。

  和丁嵩冰代表一样,不少代表都关注到了长三角区域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的潜力。薛美根认为,目前周边省市对接上海的需求依然强烈,上海要提升海空枢纽港的龙头地位,更好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建议加快推进轨道交通网络基础设施标准一体化创新,上海可牵头加强各类交通标准体系建设。孙胤代表则建议,应加快布局虹桥区域通航服务功能,助力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辐射能级提升,进一步探索民航客运与公务直升机接驳转运、长三角城市群乃至重点产业园区短途运输服务。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专题审议现场,不少代表关注到了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一体化、产业一体化等议题。“目前,不少高校院所仍有大量科学装置与实验仪器处于低效运行甚至闲置状态。上海要打破壁垒,摸索盘活存量低效的设备资源,将之转化成面向长三角区域乃至更大范围的科研能力,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韩若冰代表说。

  构建区域一体化的创新链和产业链,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目标。根据国家高新区建设要求,建成省(市)级高新区是申请创建国家高新区的基本条件。金银淑代表认为,应支持青浦片区申请创建市级高新区,后续享受市级高新区有关优惠政策,为争创国家高新区做好准备,同时支持青浦联合吴江、嘉善共同出资设立跨省域高新区产业基金,引导创投、风投等社会资金参与,重点投资数字产业、智能制造、绿色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项目,促进工业园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郑军奇代表则建议,应加大长三角区域内以新材料、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和智能制造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领域应用场景布局与开放,建立场景对接的开放型交流机制,用好“揭榜挂帅”机制,增强各领域、各行业间的创新合力,积极优化创新生态。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795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