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冬以来,为保证困难群众安全过冬、温暖过冬,全市民政系统第一时间组织开展“寒冬送温暖”系列活动,为城乡低保对象、特困供养人员、困境儿童以及流浪乞讨人员等困难群众送温暖、送关爱,全面应对低温天气,筑牢“温暖防线”,保障困难群众及民政服务对象安全、温暖过冬。
落实保障 一招不落
为减轻低温冰冻天气对困难群众影响,市民政局迅速响应、高位推动,充分调动养老服务、儿童关爱、社会救助和社会事务等各方民政力量,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寒冬送温暖”“九个一”专项行动,确保困难群众温暖、安全过冬,实现“应救尽救”。
加强巡访关爱。市民政局通过开展“小网格·大救助”暖心助困行动,充分发挥村组干部、网格员、志愿者贴近群众、熟悉情况的优势,组织对低保对象、分散特困供养人员等特殊困难对象开展全面摸排,及时掌握保障对象基本生活及御寒保暖情况。截至今年1月5日,上门巡访城乡低保对象、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空巢独居老年人、困境儿童、留守儿童、生活困难残疾人等散居民政服务对象10.7万人。
加强物资保障。通过集中采购发放米、面、油、牛奶、面包等生活物资,棉衣、棉被、棉鞋、羽绒服等御寒物资,暖风机、空调等取暖电器设备等6949件,帮助困难群众温暖度过寒冬。
加强救助帮扶。以低保扩围增效为抓手,全面落实渐退缓退、就业成本扣减、40%低保最低补差标准等政策,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纳入保障范围。调整低保保障水平,新标准从2023年7月1日开始执行,补发资金已全部到位。
加强急难救助。加强临时救助政策运用,对遭遇突发情况、意外伤害、重大疾病或因其他特殊原因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的家庭或个人,及时给予临时救助。应对寒冬冰冻天气,我市累计实施临时救助1500人次,发放临时救助金93.79万元。强化社会救助服务热线值守,确保困难群众特别是受低温寒潮天气影响的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
救助路上 一人不漏
2023年12月中旬,全市气温持续降低,为进一步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市民政局下发《关于做好应对低温寒潮天气加强困难群众兜底保障工作的通知》,部署低温寒潮天气下全市困难群众救助保障工作,确保救助路上“不漏一人”。
2023年12月24日,市民政部门在全市范围内协调开放包括24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14个社区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20个福彩销售点在内的58个场所作为首批“温暖小屋”,免费为避寒群众提供休息桌椅、开水等临时应急服务,为需要防寒庇护的群众提供避寒取暖便利,对特殊困难群众和临时遇困人员提供民政救助。同时,落实24小时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确保救助热线24小时畅通。救助管理站内配置棉被、棉衣、棉垫等御寒物资,为受助人员和托养人员提供方便面、面包、矿泉水等食物。
市民政、公安、城管等多部门开展联合巡查,做好街面救助工作。截至今年1月5日,全市各级民政部门已开展街面巡查131次,出动巡查车辆113台次,救助流浪乞讨人员29人次(进站救助14人次、护送返乡4人次、现场救助11人次),发放防寒保暖物资357件。
关爱慰问 一直在线
寒冬之下,“一老一小”这两类人群的生活保障一直是市民政部门的牵挂。
全力做好养老服务。市民政局联合12部门印发《淮安市开展特殊困难老年人探访关爱服务实施方案》,累计摸排高龄空巢独居、经济困难空巢独居等重点关爱老年群体2704人,向老人提供每周至少1次的上门探视和视频问候服务。印发冬季老年人防护安全知识宣传单页,由居家上门服务人员对老年人开展冬季防寒保暖、饮食调理、适度运动、预防跌倒、电器安全等知识宣教。指导街道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社区养老服务站点等完善御寒设施,配备加厚门帘,空调全天工作,热水持续供应,并在市区优选14处环境、设施较好的养老服务场所作为御寒服务点向社会开放。在助餐点,为保证餐食温度,各助餐点启用保温餐车,凭借温控仪可以自由调节温度,送餐均配备保温饭盒,确保老年人吃到热乎乎的饭菜,此轮寒潮天气以来已累计为有需要的老年人上门送餐832人次。
用心关爱困境儿童。为保障困境儿童温暖过冬,市民政局指导市社会福利机构制定更换冬季菜谱,储备米、面、油、肉类等物资约3050公斤,集中采购棉衣、棉鞋等御寒衣物约490件,日常疾病预防和常规药品42种。组织开展“民政干部结对关爱困境儿童”行动,为64名结对儿童每人发放1件过冬棉衣。各县区发挥镇(街道)未保站作用,积极统筹志愿者、社会工作者、公益慈善组织等多方力量,为属地以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为重点的未成年人提供家庭监护指导、心理疏导、文体娱乐等关爱服务,惠及儿童8000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