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

首页>地方频道>盐城>文化

陈毅托子寄深情 统战佳话世代传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抗战取得胜利的基础之一,也是新四军胜利发展的重要法宝。新四军的组建、成长和壮大,以及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开辟、巩固和发展,都离不开统一战线的重要作用。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盐阜区各阶层人士同舟共济、团结抗日。其中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至今仍让人心潮澎湃。

  近日,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全媒体采访组来到阜宁吴滩、盐都秦南等地,探寻那些当年事,当年情。

  重读旧闻

  如斯壮举遐迩同钦

  军区首长函邹鲁山致敬意

  本报特讯 射阳县参议长盐阜区行政委员邹鲁山先生,一贯努力抗建,人所共仰。此次为响应拥参运动,愿以旱田二十亩,征求新战士二名参军,自本报刊载消息及邹氏启事后,盐阜各界同声敬佩。兼苏北军区司令新四军第三师黄师长为此专函邹氏致敬,兹觅得原函如下:

  鲁山议长先生专鉴:

  阅六月十八日盐阜报消息暨先生所刊启事,敬悉先生为响应政府号召,动员民众拥参,以身作则,领导群伦,特以旱田二十亩征求新战士二名参军,所提各项条件尤其可贵。本部所属全体指战同人,闻讯莫不感奋。先生盐阜耆绅,望重乡里,既为射阳县参议长,又膺盐阜区行政委员,登高一呼,景从必众,如期壮举,遐迩同钦!

  (节选自1943年6月24日 《盐阜报》第三版)

  史料链接

  ● 1940年11月,刘少奇等召开了苏北临时参政会,号召各县按“三三制”原则,召开各县参议会,成立县级抗日民主政权,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

  ● 1942年5月上旬,盐阜行署在张庄召开盐阜区各阶层人士座谈会,倾听各阶层抗日人士意见,为筹备成立盐阜区首届临时参议会奠定了基础。

  ● 1942年10月,盐阜区参议会成立,各界人士100多人出席大会。

  (据盐城市委党史办编纂的《苏北有个盐城》)

  陈毅托子邹河,故事感人至深

  1943年夏,盐阜区开明士绅邹鲁山在《盐阜报》上刊登了一则启事,愿以旱田20亩,征两名青年参军。启事见报后,影响很大,新四军三师黄克诚师长、张爱萍副师长亲笔致函邹鲁山,予以表彰。

  8月7日,记者来到阜宁县吴滩街道邹圩村,邹鲁山1899年出生于这里,那时这里叫邹河,邹家是这里大户人家。经村民指点,远远看去,邹家旱田20亩的原址上,如今长着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

  “他毕业于国立东南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也就是如今的南京大学中文系,这个人很有文才,也很爱国,早年在上海一所高中任教。‘七七事变’后,他满怀悲愤回到故乡。日寇侵占阜宁后,邹河一带常遭敌人抢劫,他慷慨捐资,购买枪支弹药,组织乡邻武装自卫,在邹河几次成功伏击日军。”新四军纪念馆文史部副主任、副研究员周振华说,陈毅与邹鲁山偶然相识、相知,成为莫逆之交, 1942年底,经陈毅推荐,邹鲁山担任射阳县参议会第一任参议长。

  在邹圩村,提到邹鲁山,乡亲们会告诉你一个他们引以为豪的故事,就是陈毅托子。1942年底,新四军军部将离开阜宁停翅港,迁至淮南黄花塘。临行前,陈毅同夫人张茜说,军部马上要转移,一路要经过敌人许多据点,带着孩子,行军打仗多有不便,想把陈昊苏寄养在本地人家,等形势好转再带到身边。此时,陈毅已物色好一户可靠人家,就是开明士绅邹鲁山家。

  邹鲁山堂侄、64岁的邹正引领记者来到邹家老宅原址,“当年我二大爷,就是在这里收养了陈毅儿子陈昊苏,还为他找了一位乳娘,是家中一个长工的妻子,叫潘书芹。”巧的是,就在邹家原址采访时,记者遇见潘书芹二儿子仇兆岳。

  “陈昊苏和我姐姐一般大,当时我妈刚生了我姐,有奶水,被选中给陈昊苏当奶妈。后来陈昊苏8个月大时被陈毅派人接走了,为了照顾他,我妈也随行去了一段时间。”67岁的仇兆岳说,母亲性格善良,勤快利索,给陈昊苏当奶妈的事,只在我面前提过一次。

weihy150835_副本

  1943年冬,黄克诚与盐阜区民主人士合影。右起:杨芷江、庞友兰、张仲惠、黄克诚、刘彬等。

weihy150843_副本

  陈毅与苏北乡绅合影。

  支持根据地建设,开明士绅出力献策

  周振华告诉记者,其实盐阜区像邹鲁山这样的开明士绅还有很多。当年陈毅给予他们充分信任,大胆使用,与他们肝胆相照,患难与共,甚至生死相托。他经常与开明士绅、社会贤达、各界名流探讨抗日大计,听取他们意见,采纳合理建议。“ 杨芷江就是其中一位,他曾任阜东县副参议长,盐阜区参议会行政委员等职。”

  62岁的管湘生家住盐城制药厂家属区,他的父亲管伯宁因工作关系,与杨芷江是旧相识。“我父亲曾说,当时在阜东境内,有三位德高望重、声名显赫的文人雅士,并称‘阜东三老’,即杨芷江、田厚斋和庞友兰。”

  盐阜区参议会开始时,管伯宁曾参与做后勤服务工作。“关于参议会人选,父亲曾回忆:那个时候就是讲究一致抗日,不管你是什么人,你过去做过什么,只要你能团结在抗日民主政府的领导下。” 管湘生说。

  “1941年3月至4月,正是修宋公堤前的时段。父亲说,杨芷江这段时间经常找宋乃德县长商量事情,为修筑堤坝出了不少建议。” 管湘生说,“父亲说,杨芷江等民主士绅,积极为建设根据地贡献力量。”

  “杨芷江曾保护过盐阜行署副主任贺希明的夫人和文化名人邹韬奋等,这些人都曾在杨芷江家中避过险,这都是有相关记载的。”滨海县天场镇民政干部徐振理说。

  “如今新四军纪念馆主馆内陈列的宋公纪功碑,上面570字碑文正是杨芷江所撰。当时碑竖在海堤上,文革时碑身被‘红小兵’砍断成三截,去年滨海县政府捐赠给新四军纪念馆,经过修缮,现在碑长有196厘米。”周振华认为,杨芷江是当时开明士绅的代表,在修筑宋公堤的过程中四处奔走,发挥了不小作用。

  “苏北的鲁迅”,创办学校泽被后世

  如今盐都境内泽夫中学,是以著名民主人士宋泽夫命名的学校。宋泽夫,盐都秦南人,1872年出生。他变卖宋氏祠产,并向乡绅富户募捐,集资办学,在秦南宋村成立“私立亭湖初级中学”,后又增设高中。抗战爆发后,年过花甲的宋泽夫出任盐城县抗日同盟会会长、盐城县参议会参议长、盐阜区参议会副参议长等职。

  1941年夏,日军大举“扫荡”苏北,在盐城一带残酷“清剿”。面对日伪据点林立、伪军横行乡里的险恶形势,宋泽夫毅然返回老家宋村,自任乡长,领导当地人民锄奸抗日。1942年3月,日伪军突然包围宋村,抓走宋泽夫。酷刑面前,他毫无惧色,并在狱中断然绝食。据相关史料记载,他“一连三天,勺饮不入口”。出狱后,他还积极从事抗日工作,置敌人酷刑造成的伤痛于不顾,伏案写作了《被俘记》,重新整理了旧诗《呆子吟》,揭露日本法西斯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

  他被陈毅称为“苏北的鲁迅”,乔冠华、胡乔木都曾是他的学生。在如今的灯塔村(原宋村),泽夫园内松柏高耸,绿树葱郁,修竹苍翠。墓后是一幅高三米、宽十米的影壁,上面刻着胡乔木所题的“声振千古”四个深红色大字。

  泽夫中学教师季东君缅怀这位先辈时说:“日伪期间,学校遭到惨重破坏,宋泽夫先生屡迁校址,坚持兴办教育,不向日寇妥协。为了纪念他,当地政府将秦南中学更名为泽夫中学,在校园内立先生塑像,并建立宋泽夫先生纪念馆。在泽夫中学任教,一直有一种自豪感,学生们也被这段特殊的校史所感染,从这里走出去很多优秀人才。”

weihy150832_副本

  在新四军纪念馆,讲解员向记者讲述陈毅托子的故事。

  寻访手记

  莫忘邹鲁山

  翻查大量史料时,我发现,关于邹鲁山的籍贯,有两种版本,一说是在阜宁吴滩邹圩村,一说是在阜宁板胡镇侉周村。

  带着对他的尊敬和心中的好奇,我们进行了求证式寻访。结果,在吴滩街道邹圩村,我们见到了邹鲁山后人和他家原址,以及邹鲁山墓碑。就连传奇式的人物,陈昊苏的乳娘,我们也找到了她的儿子儿媳。听后人亲述,比看史料亲切百倍。

  回眸他的人生,令我心生敬意。他从一个地主阶级知识分子,转变成抗日爱国士绅,又成为一名勇敢的奔赴战场的革命战士,继而成为抗日民主政权的一名干部……每一步选择,都发自本心,义无反顾。

  统一战线中,若干民主人士书写了抗战史上独特华章。一如千千万万个邹鲁山,沉眠在历史深处,发人深思,耐人追寻。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1993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