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修复显身手,赛场论剑展风采。3月5日至7日,首届安徽省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暨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安徽省选拔赛在我市举行。来自全省文博单位、相关高校和企业的100多名选手齐聚黄山,比拼指尖技艺,共话文物修复保护。
“本届大赛不仅是一次省级竞赛,还是全国大赛的选拔赛。大赛主题、比赛项目和内容、参赛条件等均符合全国大赛相关标准要求,同时突出了安徽地域特色。我们期待通过这场大赛遴选出一批优秀技能人才,全面展现省内文物工作者的精湛技艺和卓越风采。”大赛组委会成员、安徽博物院副研究馆员李瑞亮告诉记者,大赛共分为金属、陶瓷、纸张书画文物修复和木作、泥瓦作文物修复、考古探掘工6个项目,每个项目均设置理论考核和实际操作两个环节。其中在休宁主赛场设置理论考核及金属文物修复等5个实际操作项目,黄山区分赛场设置考古探掘工实际操作项目。
6日上午,在开幕式结束后,比赛正式进入实操环节。在纸张书画文物修复赛区,选手一人一桌,对所抽取的书画进行观察,在记录下作品的基本信息后,按照“洗、揭、补、全”顺序,有条不紊地开展修复工作。
“判断病害情况、制定修复方案、完成现场修复、编制保护档案,这些步骤都要在11个小时内完成,时间还是比较紧张的,不过我们都能沉着应对,发挥出了平时实操训练水平。”安徽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参赛选手黄晶说。
同样在与时间赛跑、与细节较劲的还有陶瓷文物修复赛区和金属文物修复赛区。随着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两个赛区的氛围愈发静谧,只听得见修复工具与文物触碰的细微声响。选手们全神贯注,眼神紧紧锁定在手中的文物上,每一个动作都精准而缓慢,仿佛在与文物对话,努力重现出它们的原貌。
“‘慢工出细活’这句话在赛场上得到了最好的诠释。”李瑞亮说,“文物修复工序环环相扣,每一步都至关重要,这不仅是技术的较量,更是耐心与细心的比拼。在有限的比赛时间里,选手们需要完全沉下心来,摒弃一切浮躁与喧嚣,以极其谨慎的态度操作,才能让文物重焕光华。”
与书画、陶瓷、金属文物修复赛区不同,木作和泥瓦作文物修复赛区最是热闹,斧子声、锯木声、敲击声此起彼伏。木作文物修复要求利用传统木作工具,完成一斗二升交麻叶斗拱的制作,而泥瓦作文物修复则要求使用传统泥瓦作工具,现场完成一段空斗墙砌筑。两个赛区的选手年龄层次相对偏高,都是经验丰富的“老将”,他们的手艺和匠心为这场文物修复大赛增添不少看点。
记者了解到,本届大赛的参赛选手整体呈现年轻化趋势,年龄最大55岁,最小仅21岁,选手学历涵盖中专至博士研究生,实现了老中青三代技能人才同场参赛。
经过三天的精彩比拼,共有6名选手获一等奖,安徽博物院、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3家单位获优秀组织奖。
“大赛比出了水平,体现了工匠精神,对整个文物行业技术人才的培训和技艺传承都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期待未来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能够加入到队伍中来。”本次大赛总裁判长、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李永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