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首页>文化>文化热点

淮安市以文化人 照亮百姓精神家园

文明程度,彰显城市发展的底色和亮色。近年来,我市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把周总理的家乡建设好,很有象征意义”殷切嘱托,把精神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力建设信仰坚定、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谐宜居、人民满意的全国文明城市。

播撒文明种子,融入百姓日常

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我市构建“1+11+N”立体化宣讲工作体系,广泛开展“筑梦现代化 共绘新图景”“理论宣讲基层行”等主题宣讲。田间地头、岗亭驿站、文明实践中心……一场场富有深度和温度的宣讲,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在淮安大地落地生根;一次次深入透彻、鲜活生动的解读,如春雨滋润心田,满足了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时代需要。办好理论专题专栏,开设“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等系列专题专栏,开办电视节目“理响淮安”,多渠道、全媒体宣传党的创新理论。打造特色品牌载体,推出“新思想 这样讲”系列微视频品牌,通过每期3分钟左右的微视频阐释党的创新理论,并通过“两个喇叭三块屏”广泛传播,目前已推出102期,相关做法入选中宣部编写的《中国式现代化面对面》经验分享案例,全省唯一。

突出制度机制建设,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制度化规范化。《淮安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于2018年10月1日正式施行,在此基础上,提出《淮安市民文明行为“十不准”》,并相继出台《六种文明新风尚》、新版《淮安文明市民12条》,针对中小学生推出文明礼仪、出行、劳动、上网、运动、心理健康等“微九条”,还出台了《“学习周恩来楷模风范 争做新时代淮安好人”推选工作管理办法》《淮安市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关爱行动方案》《淮安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工作规则》《淮安市文明家庭激励与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彰显了淮安近年来为提升市民自身文明素质作出的改革创新,也奠定了淮安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的坚实基础。

开出文明之花,讲好淮安故事

2024年,新创黄梅戏《郎对花,姐对花》参加2024紫金文化艺术节新创剧目会演并荣获“优秀剧目奖”。2023年7月,淮剧《村里有个管得宽》正式亮相,这是继涟水县淮剧团创排的“党员三部曲”首部《哎呦,我的憨哥哥》后推出的第二部作品,剧目荣获2023紫金文化艺术节“优秀剧目奖”。2022年5月,儿童剧《新安旅行团》在淮安大剧院成功首演,并到北京展演、开展省内展演及校园版市内巡演,被列入国家文旅部“新时代现实题材创作工程”重点项目。2021年6月,电影《童年周恩来》作为江苏影片唯一代表亮相上海国际电影节“迎建党百年——长三角出品重点影片联合推介活动”……

源源不断的文艺精品让市民的精神生活更加丰富。歌曲《小巷深深处》、京剧艺术电影《安国夫人》、纪录片《风雨黄花塘》、新旅题材长篇小说《中国少年》、长篇报告文学《新安旅行团》、长篇小说《大湖儿女》、淮剧《村官八把手》、淮海戏《荡湖船》、歌曲《新时代的好少年》等优秀作品不断涌现,以高质量的文化供给提升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让拥有“伟人故里、运河之都、美食之都、文化名城”四张城市名片的淮安焕发新的时代光辉,绽放美丽风采,彰显独特魅力。

在艺术交流中传播文化。2024年10月,“一带一路”青年友好交流项目——“丝路青年 遇见江苏”拉加媒体采风活动走进淮安。来自拉美和加勒比地区27个国家的30余名记者、编辑,走进里运河文化长廊清江浦景区夜游里运河,在西游乐园体验“新西游记”的奇妙与玄幻。2024年7月底,淮安大运河百里画廊新地标——板闸遗址公园一经亮相,就成为淮安网红打卡地。众多市民游客慕名前来,感受“天下第一钞关”的榷关风采,体验“千秋淮扬”的运河史诗,追忆悠悠2500年的运河往事。

文化惠民滋养百姓幸福生活。我市推动主城区部分文化场馆优化整合,组建“淮安市图书馆联盟”“淮安市剧院联盟”。打造15个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乡村覆盖率达100%,建成22个智慧广电镇街。全市共建成各级各类淮安书房120个、淮安小书房457个。聚力打响全市统一的读书节品牌,连续14年举办周恩来读书节。连续4年开展阅读地图体验护照打卡活动,累计220万人次参与。开展大学生阅读种子志愿服务行动,组织大学生志愿者深入基层阅读场所开展全民阅读志愿服务,110余所大学800余名大中专学生参与,累计开展全民阅读志愿服务活动1700余场。

结出文明之果,弘扬崇高精神

我市以周总理“六个杰出楷模”为统领,持续打造“德润淮安”品牌,强化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榜样选树,涌现出“中国好人”“江苏好人”“江苏最美人物”“新时代江苏好少年”等先进典型410人(组),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5人,江苏省道德模范(含提名奖)30人,全国新时代好少年3人,全国文明校园3家,全国文明家庭3户,居全省前列。

我市组建各类志愿服务队伍6132个,推出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8500多个,涌现出“爱心洗衣房”“山爸山妈关爱留守儿童”“家医有约”等一批文明实践品牌。

一座座遍布全市各地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广泛开展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传播新思想、引领新风尚,在办实事、解难题中暖人心、聚民心。自2018年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以来,我市已建成10个中心、102个实践所、1554个实践站、3184个实践点,实现阵地建设全覆盖,年均举办“点亮星夜”“温暖秋冬”“三下乡”等文明实践活动1.8万场以上,服务基层群众60万人次。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815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