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3月26日,中国民航连云港站正式通航,航线为上海—连云港—北京,奏响了连云港民航事业腾飞的序曲。
时光流年了岁月。36年来,我市民航业实现了快速发展,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1993年,民航连云港白塔埠机场二期工程扩建开工,1994年交付使用;1995年,旅客吞吐量突破10万人次;2006年,在全国民航机场排名第78位;2010年12月15日,连云港机场国际候机楼竣工暨连云港至首尔国际航线开通,这是第一条国际航线;2017年,旅客吞吐量突破100万人次,标志着连云港机场正式步入全国中型机场行列……
眼下,花果山机场即将投入使用,可满足年旅客吞吐量25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2.4万吨。民航事业扶摇直上,航线四通八达,祖国边疆甚至海外旅游胜地都不再是“遥远的地方”。如今,只要你想,在家门口打“飞的”,就可以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家门口坐飞机不再是梦
“连云港之所以早在30多年前,就实现了东有海港、西有空港的布局,这归功于改革开放,归功于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对连云港战略地位的肯定和高度重视。”已至耄耋之年的民航站老站长李守智,回忆起当年连云港市民航发展史上辉煌的新起点,仍激动不已。
那是1985年3月26日,民航上海管理局一架安—24型客机从上海满载着旅客徐徐降落在军民合用的白塔埠机场,标志着连云港机场正式开航。连云港市也成为江苏省除南京外率先拥有民航机场的城市,成为继青岛、厦门、烟台等地之后,全国第8个通航的沿海开放城市。
其实此前,连云港民航起步较早,但几经坎坷一直没有发展起来。1929年,每周飞三班的沪平线经停海州,当时的海州机场就在如今的巨龙路原天晴制药厂一带。新中国成立后,1960年,在锦屏镇南约3公里的李圩也曾修建过机场,时称新海连站。但还未通航,1962年就被撤销了。
直至1984年4月,时任主持工作的民航站党委副书记李守智,接到了筹备连云港机场的通知。可他犯了难,因为当时的连云港民航事业一片空白,缺人、缺钱、缺技术,在白纸上画蓝图谈何容易?
好在后来,在民航各级组织的支持下,来自北京、上海、南京等民航系统的近40名业务骨干、部队转业干部响应号召陆续来到白塔埠,与连云港市民航站的同仁,一起开始了白手起家、艰苦创业的历程。
当时的条件有多简陋?李守智笑着说:“几十个人借住在不足400平方米的部队营房,既是办公室又是宿舍,办公桌不够就用床铺代替。没有检查和维护飞机的基本工具,就自己动手制作工作台、工作梯。”
大家铆足了劲,人人都坚持“先生产、后生活”的原则,引进的干部员工顾不上安排家庭生活、家属就业、子女入学等问题,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家属来探亲,都借宿在附近的西柳村、东柳村的农民家中。
就这样,经过近一年的艰苦奋斗,连云港机场这一港城重要的对外开放窗口正式投入运营,这对改善连云港市投资环境、推进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港城市民而言,在家门口坐飞机,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
跻身全国中型机场行列
如果说建机场不容易,那么把机场管理运营好也是个不小的难题。鉴于机场是基础性、公益性设施,连云港机场和全国中小型机场一样,投资大、成本高,自身效益受当地经济发展的制约,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如何实现增效减亏、在发展中求突破成为民航站人急需解决的问题。
1994年,曹文年调到民航站任党委书记。开拓市场、发展生产运输成为他在任期间的主抓工作重点。
今年72岁的曹文年,谈起民航,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言语间透露出很深的情感。“我到民航站工作的当年年初,市政府投资4000万、国家投资3000万的连云港机场二期扩建工程竣工并投入使用,结束了连云港机场不能起降大型客机的历史。”
硬件设施有了,因为施工停航近一年的民航站广大职工,以满腔热情投入到重新起步的发展工作中。曹文年回忆,当时航空市场“南热北冷”,连云港飞广州航班客座率高,而飞北京、上海航班客座率一直在50%左右徘徊,民航空管部门意欲取消这2条航线。为此,当时的市领导带领民航系统相关负责人,为维护现有航线、争取航班增加密度、开辟新航线等业务北上南下跑关系,甚至有人因此累出了病。
通过不懈努力,连云港民航站争取到了航班计划,适时组织加班包机,先后与南方航空、北方航空、通用航空、东方航空等公司取得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航班数量由开航初期的每周1至2班,发展到1994年的每周8至10班。1995年,连云港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10万人次,1996年突破12万人次。
可是进入“九五”后期,受国家宏观调控、国内航空运输市场结构调整的影响,民航全行业出现了经济效益严重滑坡和亏损,连云港机场也未能幸免。周边徐州、盐城、临沂等机场相继开通,从1997年开始,民航站运输生产大幅度滑坡。“最低点的时候是2002年,年吞吐量才4万多人次。”曹文年说,那段时间他很焦灼,谋生存求发展成为日思夜想的头等大事。
2003年,连云港市民航工作确定了“今年走出低谷、明年超常发展、后年创历史新高”的“十五”后三年总体发展目标。思路决定出路,当年虽有“非典”疫情,但机场仍实现了旅客吞吐量5.2万人次。到了2006年,机场实现吞吐量16万人次,在全国民航机场中排名78位。
2006年以后,连云港民航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2010年12月15日,连云港机场国际候机楼竣工暨连云港至首尔国际航线开通,这是连云港第一条国际航线;2017年,旅客吞吐量突破100万人次,标志着连云港机场正式步入全国中型机场行列。
花果山机场惊艳亮相
2018年,连云港机场盘点改革开放40年发展历程:已开通27条航线,通航25个国内外城市,全国32个千万级机场已通航21个,总里程3万多公里,高峰时周航班量达到150班,已初步建成辐射苏北鲁南、服务“一带一路”、通达全国的航线网络。得益于航线网络的丰富,港城市民的航空出行需求持续旺盛,当年吞吐量创历史新高,增速全省第二。
今非昔比,飞机已成为大众化出行选择工具,连云港机场的服务品质也赢得了旅客的口碑。“旅客有效投诉率低于0.01%。”“云燕”班组长张嫚介绍,今年是连云港市第37个航空持续安全年,机场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努力为旅客提供更加温馨、舒适的服务环境,打造平安机场、绿色机场、智慧机场、人文机场。
除了不断优化的航线布局,更令港城市民期待的,是新机场将惊艳亮相。早在2014年,中国民航局就正式批复同意连云港新机场选址方案,确定灌云县小伊为新机场场址。2018年,新机场项目立项获得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批复,取名花果山机场。
2019年2月12日,花果山机场项目作为全省重大交通项目参加全省集中开工活动,省委书记娄勤俭宣布开工。自2019年9月全面开工以来,仅用15个月时间主体结构基本建成,项目高峰期千余名工人同时施工。
市机场办工作人员介绍,连云港新机场是江苏“两枢纽一大”规划的第三大国际机场,仅次于南京禄口国际机场和苏南(无锡)硕放国际机场,定位为区域性国际空港。建成后,新机场将承担通用航空和运输航空的职能,现役的白塔埠机场将回到军用机场的历史轨道。
与到白塔埠机场相比,市区到新机场的自驾距离缩短近15公里,届时还将有机场大巴、机场快速路、综合客运枢纽等配套设施。新机场经长深高速、连霍高速、沈海高速及规划的连宿高速到淮安、盐城、宿迁、日照、临沂等地均1个小时车程,将成为江苏省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源、实现苏北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力量。
打造“一带一路”空中交汇点
这几天,花果山机场将开展校飞试验,接下来还要开展竣工验收、试飞、行业验收等各项工作,为下半年开通运营提供有力保障。新机场的投用,将为我市打造“一带一路”强支点,建设亚欧重要国际交通枢纽提供有力航空支撑。
根据江苏省民航发展规划及连云港花果山机场总体规划,花果山机场近远期定位是干线机场、国际机场,围绕“一带一路”的空中交汇点,全面形成东西双向开放新格局,预计2021年实现旅客吞吐量19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4000吨的发展目标;2025年实现旅客吞吐量4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3.8万吨的发展目标。其中,国际和地区占比5%;国际地区航线6条。重点加密连通北京、广州、深圳等国内重要经济中心城市航班;适度加密连通省会城市、重要旅游城市的航班;选择性加密发展潜力大的中小城市;适时开通香港、澳门等地区航线。
峥嵘岁月稠,弹指一挥间。经历改革开放洗礼的连云港民航事业像鲲鹏展翅,率先翱翔长空,为全市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进入“十四五”,我市将全力打造区域性国际空港枢纽,随着花果山机场建成投入使用,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四型机场”建设在同类机场中处于领先。经济效益稳步发展,非航业务加速发展。
市机场办透露,我市将完成花果山机场本期建设并顺利转场,实时启动花果山机场二期工程工作,并于“十四五”期间完成二期建设任务。
根据省委省政府“加快推进,作为‘一带一路’重要支点,建设可争取适度超前”的批示精神,连云港机场将按照“一次规划、分步实施、适度超前、留足空间”的原则,依据总体规划进行二期扩建。主要建设内容为:跑道北端延长400米,跑道厚度及宽度满足4E级标准,滑行道向北延长1400米,延长后与跑道等长;新建航站楼7万平方米,新建相关附属配套用房。
在航空主业方面,围绕医药和生鲜产业,开辟不定期航班和货运包机。增加生鲜、跨境电商等特殊物流种类,谋划石家庄—连云港—广州全货运航线,目前已开通连云港—西安全货机航线,国际货运航线可通过西安(乌鲁木齐)连接至哈萨克斯坦,支持中哈产业园区建设。
展望未来,花果山机场将继续协同加快推进机场口岸扩大开放,并在5年内按照发展需求努力争取各方资源,力求配强海关、边检等联检单位各项配套,从机场层面提高口岸通关保障效率;进一步推进航空产业园综合保税区建设,逐步构筑具备国际竞争战略优势的外向型经济载体。(王文 史贽仁 万虹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