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计在于春。当春风拂过沉睡了一季的灌云山水,从西部岗岭到沿海滩涂,从沂河淌到古泊善后河岸,处处春潮涌动。连云港市灌云县,这个传统的农业大县,立足特色产业优势,深耕“数字农业”,镇街、村社党组织“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在绿水青山间释放出无限活力,唱响了乡村振兴的“新农歌”。
数字赋能老区振兴 农民乐
日前,走进灌云县南岗镇许相村,在一片大棚中,记者见到了创下新纪录的大棚棚主董述强,他乐呵呵地说:“去年10月份插秧的头茬冬芦蒿产量1万多斤,恰好又赶上春节,卖了个好价钱,收入6万多元。这多亏了西部岗岭地区乡村振兴示范区智慧管理中心的助力。”
据介绍,在灌云县西部岗岭地区乡村振兴示范区,“1+N”轮作高效生产模式,“一地多收”让农民腰包鼓起来;根据示范区的3个微型气象站实时提供的温度、湿度、光照度、二氧化碳、土壤PH值和氮磷钾含量等数据种田,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不断提高;示范区大屏上实时展示全国农产品价格表,经纪人和种植户根据价位走货,减少了“谷贱伤农”现象的出现……在示范区智慧管理中心,这里的土地近五成都是设施农业,已建成4200个温室大棚,农民种地都离不开智慧中心的管理和指导。
“近年来,我们始终以‘环境美、产业强、农民富、文化优’为标准,着力打造‘基础设施现代化、生产方式生态化、管理模式现代化、生活环境舒适化’的乡村振兴样板。”灌云县乡村振兴局副局长邱伏兵信心满满地说,“通过示范区建设,灌云县特色主导产业通过数字赋能实现了提档升级,芦蒿产业链进一步延伸,有效带动村民就业增收,促进村集体收入持续增长。”除了产销环节,在灌云,数字赋能农副产品的运输、网售、直播带货、网上直销促销,更是让越来越多的农民体验到了“数字农业”带来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特色产业壮大规模 农村美
因坐拥一湾春色美景,灌云县杨集镇潮河村从原本普通的小村落成为网红打卡地。“跟7年前相比,完全是天壤之别。”杨集镇党委书记左平霞介绍,2016年,潮河村启动美丽乡村建设,借助潮河湾生态景区不断升级建设的契机,现已完成30多个基础及文化建设项目。其中,以豆腐坊为核心的农耕文化、百荷园为代表的廉政文化、何家大院等为代表的红色文化等,都已成为杨集镇一张张拿得出手的名片。当地农民不仅仅是这里的居民,他们还可以是景区的解说员、园丁、厨师,甚至是直播带货的“网红”主播。
七年来,乡村旅游产业逐渐成为潮河村强村富民的支柱产业。各地游客来到这里,品尝“潮河八鲜”,感受美丽乡村建设中坚守发展和生态“两道底线”带来的新变化。这些新变化也让全镇农民对借助生态资源优势,发展乡村振兴特色产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的思路更加清晰,信心更加坚定,目标更加明确。
在灌云县,这样的产业振兴特色村可谓“星罗棋布”。伊山镇川星村的花海、山西村的大葱,侍庄街道侍圩村的豆丹养殖和瓦房村的生态米、藕虾混作,南岗镇岗东村的辣椒、马蹄村的米花糖……都已成为灌云乡村振兴的亮点,特色产业也已成为灌云绘就乡村振兴别样画卷的旺盛活力之源。
书记示范设施种养 农业强
“坚持把强化党建引领作为首要之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引领作用。”龙苴镇石门村党总支书记王必进说。
走进石门村乡村振兴示范区,连成片的产业大棚成为村民的“聚宝盆”,种植大户成立党员先锋队,带领村民以西红柿点亮发展“红灯笼”,以脆黄瓜撑起振兴“顶梁柱”,以嫩茼蒿编好百姓“致富梦”,切实构建产供销一体化高效农业链条,聚力打造绿色“菜篮子”,切实鼓起百姓“钱袋子”。
近年来,石门村积极打造“书记劳模创新工作室+劳模集结园”,夯实富民兴村人才支撑。作为江苏省劳模,王必进抢抓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契机,成立田头党支部,打造“党员先锋示范田”,建立“书记示范棚”“会计示范棚”,采取定人员、定责任、定方案促农民增收、促农村发展的“三定两促”工作法,分组结对竞赛,推动全村流转土地3000余亩,其中村集体实施蔬菜大棚、苗圃种植等项目500余亩。2021年石门村集体收入50万元,2022年示范区建设完工后,通过打造“党员先锋示范田”,村集体收入达100万元。
“党员干部的示范引领作用主要体现在示范棚‘谁管理谁负责,谁投入谁受益’上。”王必进介绍,在具体运作层面上,这种示范棚实行分红激励机制,“由村干部提供温室大棚和种肥等生产资料,具体生产种植、日常管护由棚内种植大户负责,围绕村党支部‘定产量、定任务’生产目标开展大棚生产,农产品最终销售环节由村干部负责。”